接收虐童資訊共情 當心替代性創傷


若因接收虐童、性侵或是地震等相關訊息,出現不安、害怕或失眠等類似創傷反應,小心可能是「替代性創傷」。

(本報綜合報導)小彤是1名協助家暴受害者的社工,常常要傾聽案主講述被家暴的經歷。具有助人熱忱及高度同理心的小彤認為,陪伴案主是自己的使命,所以她總是非常認真感受案主的情緒,有時候甚至會跟著案主一起哭。

前陣子新聞報導虐童案件,引起了小彤的關注,她每天都在關心案情的最新進展,對加害者充滿了憤怒,也對於自己無法幫助到每一位受害者而感到自責,只要一看到相關的資訊,她就會覺得全身緊繃、心跳加快,連續好幾天都睡不好、食慾不振,經常煩躁不安的樣子。

同事們發現到了小彤的異常,於是關心她發生了什麼事,才驚覺小彤可能是出現了「替代性創傷」,於是建議小彤可以嘗試在生活中安定好自己的狀態,也可以尋求心理諮商。

雖無親身經歷創傷 卻出現害怕、不安

替代性創傷是指雖然沒有親身經歷創傷(如家暴、性侵、戰爭、災難等),但透過觀看相關畫面、接收相關訊息、陪伴受害者等途徑,對受害者產生強烈同理,進而出現類似創傷反應的表現,如做惡夢、失眠、不安、害怕等。

過去替代性創傷較常出現在助人工作者身上,如醫護人員、社工、心理師、救難人員等,但隨著網路媒體發達、資訊流通性大增,一般民眾也很容易可以接收到創傷事件相關訊息,一部分情緒涉入程度高的人也會出現相關反應,影響日常生活狀況。(作者為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劉靜

電話本

發佈時間:2024-04-23
易搜網汽車買賣

老東方傢俱

版權所有 華人今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