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調養脾胃 改善肌少症


(本報綜合報導)林爺爺近1年在家中不小心跌倒了2次,從椅子上要起身也特別費力,覺得自己體力大不如前,想透過中醫藥來調補氣力,因而就醫。經篩檢及評估後,才發現可能有肌少症,目前透過中醫望、聞、問、切及臟腑功能評估,並檢視營養及運動狀態,已逐步改善肌少症的狀況。

根據台灣社區中長者肌少症盛行率統計,在2014年時,台灣社區中的長者約有5%有肌少症;而在2020年社區日照中心長者中,則有近一半有肌少症。肌少症不僅僅是肌肉質量的減少,更包含肌力的減退,及身體體能表現的下降,大大影響長輩的生活品質。

原發性的:除了與年齡增加外,並沒有找除其他特定原因。

次發性肌少症:,原因包含臥床、少動等,有些則是由於營養攝取缺乏或消化吸收不良,還有一大部分是與疾病相關,是因為癌症、內分泌疾病或器官功能衰竭所間接影響。統計上來說,大多數肌少症是由多重疾病及前述次發性肌少症的風險因子造成。

臨床上肌少症的篩檢是以量測小腿圍及SARC-F問卷為主。小腿圍是以男性34公分、女性33公分為標準值,沒有量尺時,也可以將雙手拇指與食指圍著小腿肚圈起,看看是否有空隙,若空隙很明顯,則肌少症的風險也相對高。

SARC-F問卷,則以了解肌力表現、步行狀況、從椅子或床上起身的能力、上台階的困難度、跌倒經驗,來評估肌少症風險。若篩檢出有高度肌少症風險時,會在以手部握力及5次起立坐下的時間是否大於12秒,再做評估。肌少症的診斷,目前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或生物電阻分析法為主。

當今國際間對於肌少症的照護原則,以運動及營養的調整為主,其中運動可以搭配阻力訓練,最好可以達到每週150分鐘以上的運動量,而營養部分,可以逐步增加蛋白質攝取量至1.2克體重公斤天,並儘量平均分配於各餐中。

五臟六腑中的「脾胃」是人的後天之本,不僅掌管消化功能,也能將吸收到的精微物質,轉化為氣血,濡養肌肉四肢,因此調養脾胃功能,在肌少症的中醫治療中,益發重要。

2022年一篇中醫藥介入肌少症的系統性回顧指出,補中益氣湯或八珍湯搭配常規照護3個月,可顯著提升肌肉質量、力量及體能表現。(作者為林口、桃園長庚醫院中醫內科醫師)



劉靜

華人今日網改版啟示

發佈時間:2024-02-15
易搜網汽車買賣

老東方傢俱

版權所有 華人今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