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吉野1號」米復育成功 台灣地酒「神跡」可望再現


高雄餐旅大學團隊與花蓮農改場、吉安鄉農會合作,在稻香國小旁的農田種下「 吉野一號米」,盼能重現台灣清酒文化。

(花蓮九日報導)花蓮吉安鄉曾種植日治時代高級清酒釀製品種的「吉野一號」米,不過隨著時代變遷,迄今已鮮少種植;花蓮農改場、吉安鄉農會日前與高雄餐旅大學團隊合作,選在稻香國小旁的農田種下「吉野一號」米秧苗,預計在11月釀製完成「吉野一號|神跡」純米吟釀清酒,盼能從史料讓台灣地酒再生,開啟稻米產業另類發展。

高雄餐旅大學飲食文化暨餐飲創新研究所助理教授陳千浩長期研究清酒文化,他說,根據文獻記載,日治時期,日本政府鼓勵日本人移民台灣,當時一名名為青木繁的日本人,吃不慣台灣稻米,將菊池米和台灣秈稻雜交,培育出吉野一號米,該米香氣十足,當時更進貢日本天皇,又被稱為「天皇米」。

陳千浩說,日治時期,吉安曾種植約999公頃的吉野一號米,其米心白,是全台做清酒最好的品種,又有「酒米之王」美名,當時甚至將多達1700噸的米送往酒廠製酒,不過隨國民政府來台,清酒文化逐漸消失。宜蘭、花蓮壽豐鄉曾試種吉野一號,不過為要重現當年清酒味道,經3年努力,決定在吉安復育,盼百年台灣地酒再生。

吉安鄉農會總幹事張德奇表示,之前以為吉野一號只是煮成米飯食用,沒想到竟然是釀製清酒最好的原料,經史料研究,發現其原產地是在稻香國小,因此便和校園旁農友承租田地,共計5分地試種。本月5日插秧,預計6月收割,11月左右應可釀製1千瓶清酒,待專業人士試飲後,再視市場反應規畫是否續種。

吉安鄉農會日前也邀請稻香國小70名師生協助插秧,並插上「台灣地酒再生」旗幟在秧苗田中,校長孫東志說,文史記載現有校地以前是大片農田,光復後才命名為稻香國小,得知要把吉野一號米種在原產地,帶學生為復育盡一分心力,非常有意義。

花蓮農改場表示,陳千浩老師以在法國勃根地學習的葡萄酒釀造知識,融入日本清酒釀造技法,將吉野一號特殊品種,利用日本酒麴釀製清酒。吉野一號經1至2個月的釀造,品評過後,清酒入口溫和,微帶甘甜,韻味醇厚。




劉靜

華人今日網改版啟示

發佈時間:2021-03-10
易搜網汽車買賣

老東方傢俱

版權所有 華人今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