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家長動手相毆,學校被追責絕非「吹毛求疵」


學生家長鬥毆現場

發生在河南省新鄉市的一起「校園糾紛」,在輿論場上引發了不少關注。之所以要給「校園糾紛」打上引號,是因為這起事件雖因未成年學生之間的衝突而起,卻升級成了一家的家長毆打另一家母子二人的治安案件。網傳視頻中,打人家長連連出手,使對方無力招架,責任在誰似乎毫無疑問。然而,就在事件曝光後不久,一名打人者的家屬持身份證錄制視頻,實名舉報對方家裡的男孩在學校「長期霸凌」自家女孩,一時引得議論紛紛,也讓事件成了一樁「羅生門」。

4月22日,河南省新鄉市牧野區教育體育局發佈情況通報,確認該事件為學生在校相處過程中產生糾紛,後升級為家長情緒失控發生的毆打他人的治安案件。其中動手打人的家長,被警方依法處以行政拘留、罰款的治安處罰。通報稱,據調查,兩名學生曾因價值幾元的「假水」玩具產生糾紛,女孩家長報警後,經調解,由男孩退還女孩10元錢,並在班上作檢討。後來,兩家又因檢討事宜再次產生糾紛,派出所和學校於4月15日再度介入調解。但僅過了一天,雙方家長便因學生之間是否互相謾罵再次發生衝突,直至演起了「全武行」。

一方面,當地有關部門的處理結果,為事件作出了權威定性。女孩的家長既然確實動手打了人,那就是違反了治安管理法,依法對其施以拘留、罰款等行政處罰,是維護法律權威與社會秩序的必然要求。但另一方面,公眾對此事的疑問並未隨著女孩家長被拘徹底打消。面對這樣一起從校園內「外溢」到校園外的事件,應當有所作為、有所反思的,顯然也不僅是負責執法的警方。

首先,我們當然要明確:打人無論如何都是不對的,成年人動手毆打未成年人,更是極不正確的。作為未成年人家長,不論有多少情緒,自認為多麼佔理,一旦率先動手,「有理」也容易變成「沒理」。就算家長再怎麼憤怒,也要時刻牢記:教育的問題要靠教育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則應求助於法律。放縱情緒、濫用暴力,不僅無助於解決問題,還容易使矛盾進一步激化,對自家子女而言,也很難稱得上正面示範。

不過,也要看到,在此事中,倘若教育工作者能防患於未然,提前預防或有效平息學生之間的衝突,這場爭吵以及雙方之前的一連串糾紛,其實都可以避免。

要避免這類衝突再次上演,關鍵節點並不在公安局的調解室,而在學校的教室里。以這起事件為例,不論男孩對女孩的作為是否達到了「霸凌」的程度,校方與教師都應在校園之內就把問題解決好,通過教育引導,使過錯一方發自內心地反省自身行為,同時使另一方對處理結果感到信服。

在有關部門的通報中,我們並不清楚這場因玩具而起的糾紛究竟有怎樣的前因後果,但既然男孩被要求做檢討,就說明學校認為其行為確實有錯。在這種是非分明的情況下,女孩一方的家長依然擔心孩子在學校會不會被「持續霸凌」,男孩的家長也不服氣。這說明學校對衝突的處理還有不到位之處,沒有觸及學生的心靈。正因如此,當地成立的工作專班才要「對班主任進行撤換,對學校主要負責人、安全工作分管負責人嚴肅追責問責」。對教育工作者而言,這絕不是「吹毛求疵」,而是最基本的要求。

超越個案,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成長在更加健康、安全的校園環境中。家長每天把他們送到學校,學校要努力做到對得起這份信任。校園教育越是盡職盡責,學生之間的相處便越是和諧,家長要操的心也就越少。



劉靜

電話本

發佈時間:2024-04-25
易搜網汽車買賣

老東方傢俱

版權所有 華人今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