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塵器王牌Dyson放棄打造電動車計畫


(綜合報導)吸塵器大廠戴森曾經有野心勃勃的電動車計畫,卻在啟動兩年後宣告中止,這個曾經動員 600 名員工、投注 6.1 億美元的計畫就此付諸流水。來看看創辦人 James Dyson 介紹他這輛未面世的寶貝和計畫斷頭的背後故事。
「我想要打造能改善全球空氣污染的方案,從 1993 年開始我就惦記著這件事。」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是全英國最有錢的人之一,他在 2017 年發出豪語,宣布投入電動車開發計畫,之後也真的完成了原型車 N526。
這是一輛 7 人座家庭用車,最快時速 200 公里,零百加速時間為 4.8 秒,長 5 公尺、寬 2 公尺,高度只有 1.7 公尺,最大特點是擁有滿電 960 公里超級續航力。電動車龍頭特斯拉的續航力之王 Model S Long Range 版,官方宣稱的極限里程也不過 640 公里。
Dyson 的設計是把一輛 Range Rover 拉長、壓低,長軸距讓底盤能塞進更多電池組,低風阻則協助增加續航力,熟悉無葉片設計的 Dyson 對空氣力學研究透徹,他們還設計出專用輪胎,比一般輪胎高而扁,創造更大車內空間,搭配較低胎壓,提供較舒適的駕駛體驗。
等一下,一家吸塵器廠商為何如此猖狂?時間回到 2015 年,當時特斯拉還是苦苦掙扎、眾人看壞的電動車公司(好啦現在也是),不過已在電動車領域打響名號。而 Dyson 擁有全球最先進的吸塵器科技,強大的吸力與電量,就來自電池與電動馬達。
隨後 Dyson 發表了 Supersonic 吹風機,同樣依靠強力馬達與電池,不僅風力超強,還能無線使用,這些特性都是電動車也用得上的技術。
從 2015 年開始,Dyson 就祕密進行電動車計畫,招募來自 Aston Martin、Jaguar 和 Land Rover 等車廠的資深員工,全公司只有少數人知道這個計畫,要進出實驗室都要指紋辨識才放行。
這祕密後來被迫曝光,因 Dyson 尋找廠房時,向英國政府購入一塊廢棄的空軍基地,英國國防部要求 Dyson 必須提報未來使用計畫,以及預定建設的目標,而這份計畫意外在網路揭露,讓 Dyson 不得不提早公開發表電動車計畫。
做一輛電動車的關鍵技術,Dyson 幾乎掌握了八成,甚至可說比特斯拉更懂馬達和電池。這樣一來,Dyson 眼中看見的電動車產業,就是個缺乏競爭的市場、自己擁有先進技術資源、執行長自己又很想做的產品,3 個因素加在一起,讓 Dyson 電動車變得合理。
Dyson 的車用電池技術獨樹一格,採用固態電池與純鋰陽極設計,比三元鋰電池更輕,因此擁有超長續航。更重要的是,比起當時還沒法獲利的特斯拉,Dyson 在 2018 年就創下歷史新高營收,總額達 56 億美元,成長 25%,稅前純利高達 10 億美元。資金充沛的條件下,衝刺新領域也更大膽。
「這個計畫大概花了 6.1 億美元,甚至我自掏腰包投了 60 萬美元,但最後我們還是選擇放棄。」詹姆斯•戴森說,儘管有種種優勢但電動車成本太高,「每輛車售價高達 18 萬美元,才能損益兩平。」
對 Dyson 來說,開發電動車的成本遠遠超過想像。2016 年聞名全球的吹風機,總共投入 7,100 萬美元,耗費 4 年時間研發,Dyson 光是要開發電動車用的電池技術,就準備投入 10 億美元。
成本更高不可攀的因素來自 Dyson 對設計的堅持,他們想要全車都自己親手打造,從高科技馬達、電池,到雨刷和擋風玻璃,Dyson 希望打造一輛完美的電動車。「車廠只是四處買零件然後組裝在一起,Dyson 不打算這樣幹」,技術總監 Andrew Clothier 於先前的訪談說,他們要走出 Dyson 自己的路。
如今重看這段話,難免有些唏噓,在商業可行性與設完美設計之間,找到平衡點才是真正的難題,特別是在組裝複雜的汽車領域更是如此。和傳統車廠相比,Dyson 沒有車輛組裝產線、沒有經銷商網路,即使擁有技術與理想,最終也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2019 年 10 月,Dyson 宣布中斷電動車開發計畫,600 位員工並未裁撤,而是轉入其他計畫。「人生真是不容易,我們不斷嘗試,然後失敗,現在心中滿是失望與感傷。」詹姆斯•戴森說,從 1988 年他第一次幫車廠設計排氣過濾系統開始,他就一直想著如何解決空污,如今計畫雖然失敗,但他對自家電池技術很有信心,也不排除之後與其他車廠合作。
成功的故事我們看過很多,然而對創業者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從失敗學習教訓,看看 Dyson 燒掉的金錢與時間,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理解,為何傳統車廠對電動化如此牛步又害怕了。

劉靜

電話本

發佈時間:2020-05-26
易搜網汽車買賣

老東方傢俱

版權所有 華人今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