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化石 娓娓訴說著「三角龍」的故事

(綜合報導)三角龍生活在白堊紀末期,距今6700萬至6500萬年。新的化石發現表明,它曾經被認為是獨居動物,可能是群居動物。三角龍有三個角,後腦勺有骨質褶皺,是最容易辨認的恐龍之一。它的名字是希臘語音節tri-的組合,意思是「三」,keras的意思是「角」,ops的意思是是「臉」。大約6700萬至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1.45億至6600萬年前),這種恐龍在北美洲漫遊。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2014年的一項研究,自1887年三角龍被發現以來,人們已經提出了多達16種這種恐龍,但目前只有兩種被認為是有效的——可怕三角龍和前三角龍。該研究發現,可怕三角龍很可能在100萬至200萬年的時間裡進化成了前三角龍科恐龍。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收集並分析了蒙大拿州地獄溪組的恐龍化石,該組包括下部、中部和上部地質分區。該研究的第一作者、蒙大拿州立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和三角龍專家John Scannella說,從該地層中最常見的恐龍是三角龍。
目前,關於角龍科(三角龍屬)的另外兩個屬,Torosaurus和Nedoceratops(前三角龍),是否真的是不同的屬,還是只是處於不同生命階段的三角龍標本,存在一些爭論。
在《古脊椎動物雜誌》2010年的一項研究中,Scannella和他的同事John(「Jack」)Horner認為,托龍實際上是老年的三角龍。托龍與三角龍的區別主要在於它有一個帶大洞的膨脹褶皺。Scannella說:「我們發現證據表明,(三角龍)頭骨背面的褶皺在生長過程中擴展得相對較晚。」他補充說,托龍骨骼的微觀結構表明,它們甚至比最大的三角龍標本還要古老。「這表明,托龍並不是一個獨特的屬,而是一個完全成熟的三角龍。」
在2011年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誌上的一項後續研究中,Scannella和Horner使用了類似的推理,認為只有一個標本的孵化內多角龍實際上是年輕三角龍和老托龍之間的過渡階段。同樣,這些動物之間的主要區別之一是褶皺:托龍有大的褶皺洞,內角龍的褶皺洞較小,三角龍則沒有(儘管一些標本似乎顯示了洞開始的證據)。他們推斷,這表明,隨著褶皺的發展和擴展,孔洞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
然而,其他一些古生物學家對這個屬的觀點提出了質疑。例如,在2012年《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員提供了托龍骨骼未完全融合的證據,表明該標本仍不成熟(因此,不是完全成熟的三角龍)。他們進一步提出,Nedoceratops的皺褶孔是病理性的(與疾病或健康問題有關)。
Scannella說,更多的內多角龍化石和一個明顯的幼年托龍標本將解決這場爭論。
根據《白堊紀研究》雜誌2011年的一篇文章,三角龍是一種體型巨大的動物,其體型可與非洲象相媲美。它長到30英呎(9米),體重遠遠超過11000磅(5000公斤)——一些大型標本的體重接近15750磅(7150公斤)。
它有強壯的四肢來移動和支撐它龐大的身體。前肢比後肢短,每個前肢有三個蹄;後肢各有四個蹄。2012年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上的一項研究表明,三角龍的姿勢像大像一樣直立,而不是像蜥蜴那樣伸展、手肘向外的姿勢。
三角龍的頭部是所有陸地動物中最大的,有些佔恐龍全身長度的三分之一。根據斯坎內拉2010年《古脊椎動物雜誌》的研究,發現的最大頭骨估計長8.2英呎(2.5米)。
三角龍有三個角:眼睛上方有兩個巨大的角,鼻子上有一個較小的角。根據2006年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上的一項研究,隨著三角龍年齡的增長,這兩個眉角似乎已經扭曲和拉長。在三角龍幼年時期,它的角是向後彎曲的小短柱;隨著這只動物繼續成長到年輕的成年期,它們的角變直了;最後,角向前彎曲,長到3英呎長(1米),可能是在恐龍達到性成熟之後。

化石發現

1887年,第一批三角龍的骨骼在丹佛被發現,並被送往Othniel-Charles Marsh。起初,馬什認為這是一頭野牛。直到1888年發現了更多的三角龍骨骼,馬什才給這種動物起了三角龍的名字。
根據Scannella 2014年PNAS的研究,迄今為止,僅在地獄溪組就發現了50多個三角龍頭骨。
三角龍化石通常是作為單獨個體被發現的。但在2013年,在懷俄明州尋找霸王龍的研究人員偶然發現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群曾一起生活和死亡的三角龍。經過十年的挖掘,他們發現了至少1200多塊骨頭。
骨床表明這些個體作為一個群體一起死亡,可能是在沼澤中。對在該地點發現的牙齒的分析表明,它們是遷徙的,並一起長途旅行。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吉米•德•魯伊是挖掘團隊的一員,他在一份聲明中說:「這當然會引發各種新的問題。這種社會行為到底有多複雜?」



劉靜

電話本

發佈時間:2024-04-17
易搜網汽車買賣

老東方傢俱

版權所有 華人今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