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正孩子偷竊 家長建立正確價值觀


及早建立孩子正確的物權與尊重他人財產的概念很重要。

(本報綜合報導)孩子的偷竊行為,常令父母感到頭痛,而其實多數孩童都能理解偷竊這是一個不對的行為,但為什麼他們卻還是冒著被處罰的風險去做呢?若我們只注意到孩子偷竊的表面問題,習慣性地用打罵、威脅等方式,喝止孩子持續再犯,忽略背後的動機或是原因,除了無法阻止事情一再的發生,也容易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

偷竊是孩子有限的因應能力發展出的1種生存策略,以期滿足某種內在的需求。有些孩子的偷竊行為可能是出自於衝動,面對於物質需求或環境誘惑,無法適當地控制自身行為或從中感受到刺激,而促使其繼續從事;有些情形則是孩子為引起家長對於自己的關注或是對於家長的反抗,或者將偷竊而來的物品轉送同學交換友誼,年齡更大的孩子可能受於同儕壓力與鼓吹,進行偷竊。這些偷竊的行為,並非每位孩童都能意識到偷竊行為的嚴重性與所導致的後果。

透過日常在診療間與孩童、家長的互動與回饋,提供讀者幾點日常生活互動的方法,共同建立孩童正確的價值觀。

若日常中發現孩子已有類似傾向,嘗試瞭解孩子偷竊背後的動機之後,父母需理直氣柔地告訴孩子這是錯誤的行為,引導孩子思考若失主為自己時,心理情緒的變化。事後也必須採取必要的處罰措施例如:執行勞務來賠償所花掉的偷竊所得,讓孩子體會與思考以不正當方法滿足需求(偷竊)後的代價。

幼童時期,孩子對於自身想要的東西沒有自制力,容易未經他人同意而直接拿取,或認為事後有放回原位即可。此時家長應明確教導孩童「詢問他人」的意識,讓物權的意識納入自己的生活習慣以及自身的意識中。此外,身教遠重於言教,家長也應避免孩童觀察到自己「不告而取」的行為,做孩子最好的榜樣。

家長可視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給予適量的零用錢,並共同討論金錢的使用價值觀。適量的零用錢,能在孩子與同儕的互動中避免不必要的誘惑與壓力,滿足物質上的需求;而共同討論金錢使用觀念,從小建立「想要與必要」的排序,培養個人生活的自主性。

最後,提醒父母接納孩子犯錯的重要性,瞭解孩子問題的癥結並導正偏差行為,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可大幅度減少未來偷竊行為的再發生。(作者為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臨床心理師)



劉靜

電話本

發佈時間:2024-04-15
易搜網汽車買賣

老東方傢俱

版權所有 華人今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