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教授 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周敏教授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周敏教授,本週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院士,這是周敏教授繼去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以後再次獲得殊榮。
 
周敏教授不僅榮膺美國兩院的院士,而且在今年新當選的120名國家科學院院士中的8名美籍華人院士中,周敏教授是唯一的社會科學學者。
 
周敏的「唐人街」中英文版封面。
 
美國國家科學院(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縮寫:NAS)成立於1863年,是美國歷史最為悠久的院士機構及地位最為崇高的榮譽團體之一,同時也是進行獨立政策研究的學術中心。科學院院士涵蓋以下六大科學類別:物理和數學科學,生物科學,工程和應用科學,生物醫學科學,應用生物、農業和環境科學,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目前共有院士 2,565 名、外籍院士 526 名,其中有190多名是諾貝爾獎得主。
 

周敏教授成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和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兩院院士。
 
周敏教授出生於廣東省中山市,於1982年獲得中山大學學士學位;1982年—1984年任中山大學英語系助理講師;1985年獲得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SUNY-Albany)碩士學位;1989年獲得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博士學位;1990年—1994年任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1994年起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執教;2001年—2005年任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美研究學系首任主席;2013年—2016年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陳六使講座教授、社會學系主任、華裔館館長;2016年11月出任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太中心主任。
 
周敏教授是UCLA社會學和亞美研究學終身講座教授,亞美研究學系創系主任、王文祥伉儷美中關系與傳媒基金講座教授,UCLA亞太中心主任,她還任中國浙江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移民社會學、種族與族裔關系、第二代新移民、海外華人研究、亞洲與美國亞裔研究以及城市社會學等。
 

周敏教授參與社區學術活動
 
她在1992年出版的第一本學術著作「唐人街」開創了對美國移民社區研究的新方向,至今已成為研究唐人街和海外華人社會的經典著作。她在1993年和波特斯教授一起創立了分層同化理論(segmented assimilation theory), 對美國第二代新移民的研究做出了重大的理論貢獻。
 
迄今周敏教授總共出版了20本學術專著,在著名學術雜誌和刊物中發表了200余篇學術論文,她曾榮獲2017年美國社會學學會國際移民分會傑出職業成就獎,和2020年美國社會學學會亞洲與亞美研究分會傑出學術貢獻獎。
 
周敏博士曾指出,如今的美國華人社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21世紀抵達美國的大部分華人新移民已經不再需要利用唐人街做跳板——很多新移民都直接到中產階級居住的郊區或是多族裔混居的郊區去生活,但她在1980年代末所得出的結論至今仍有理論和現實意義。華人聚居的傳統唐人街,新的城市華人社區和華人聚居郊區(Ethnoburb)以及基於這些社區的華人族裔經濟和社會組織,正繼續為族群成員提供著重要和切實的物質和社會支持,使他們有機會與其他華人移民建立起有利於他們融入主流社會的社區組織和人際關系網,發展族裔經濟,實現物質、社會和人力資源的再生產。
 
她指出,新移民與傳統移民最大的不同便是多元化,他們在來源地上已經不再局限於傳統僑鄉,在社會經濟背景上也非常不同——超過51%的人都擁有大學本科或以上學歷,家庭年收入中位數達到8.5萬美元;在居住模式上也不再局限於唐人街——僅有8-15%住在老唐人街,其他大部分都住在新的華人聚居的郊區或白人中產階級社區。
 
周敏也對移民社區在主流社會中的地位總結表示,移民社區是美國社會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也並不完全是新移民為生存而暫棲的避難所或者過渡到主流社會的一個臨時性落腳點;相反,移民社區的發展雖然受主流社會的結構限制,但在一定條件下,卻是幫助和驅動移民向上流動的「平臺」和「發動機」——」唐人街自身孕育著為移民落地生根起到積極作用的機制和潛質」。

 
劉靜

電話本

發佈時間:2023-05-08
易搜網汽車買賣

老東方傢俱

版權所有 華人今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