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 從戒慎恐懼到鬆而不懈


中正紀念堂快篩站醫護換班脱去防護衣,在日趨炎熱的天氣下,衣服被汗水滲透。

(台北報導)上千、上萬、5萬、7萬!今年5月疫情爆發潰堤,確診人數翻倍上升,最高竟有逾9萬多人確診,直至6月底還有3萬8千多人,而市民的生活,則呈現一種鬆而不懈的氣氛。

五月疫情初期,民眾減少內用以外帶居多。

把時光拉回去年5月,猶記得當時疫情緊張,加上疫苗不足及重症率高,人心惶惶且醫院量能緊繃,全台進入三級警戒。各項防疫措施限制了大家的生活,大眾運輸減量、學校改為線上授課、餐廳禁止內用,公園遊具甚至海水浴場都拉上膠帶禁止開放,當時大家外出,都帶著一種不安與冒險心情。

但被悶壞的心需要找個出口。今年初,世界各國紛紛大鬆綁,來去自如的生活如同新世界,吸引人民出國散心。但疫情較晚爆發的台灣,卻在5月面臨「期末考」,一開始快篩量能不足、兒童疫苗缺乏、加上急速上升的確診人數,讓社會一度陷入紛亂,但隨著大型快篩站設置,家用快篩試劑的補足,兒童疫苗也陸續開始施打,社會慢慢沈靜下來。

即使確診人數仍數以萬計,但有別前兩年的心理緊繃,大家終於體認疫情無法在短期內消失,可是在疫苗、快篩及醫療體系的維護下,我們能依據自身的狀況,評估是否線上授課或出遊透氣,又或參加聚會活動。我們再次掌握了生活的自主權,體現後疫情時代下的新「鬆」秩序。



劉靜

電話本

發佈時間:2022-07-02
易搜網汽車買賣

老東方傢俱

版權所有 華人今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