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逃離」中國的外國人


封鎖中的上海,道路空蕩。

(綜合報導)上海封城期間,不少國人熟悉的「老外」離開了中國。調查顯示,許多在華外國人表示他們正重新考慮自己在中國的未來,外企也對中國市場的前景憂心忡忡。

英國攝影師安東尼·裡德走了,比利時網紅錫蘭走了,CNN的駐華記者戴維·卡爾弗也走了。他們都曾是居住在上海的外國人,在這裡工作、生活,成為這所城市五彩斑斕的都市光譜中的一部分。但在上海封鎖期間,他們都已經離開,或者用錫蘭的話說是「逃離」。他們在停擺的上海費勁周折搞到機票、走出寓所、來到機場,離開了這個他們說自己曾經愛過的城市。

他們只是最近離開或想要離開上海的外國人中的幾個例子。根據上海英文媒體That’s Shanghai最近的一份調查,85%在上海的外國人說這波封城讓他們開始重新考慮自己在中國的未來,將近一半的人說想要立即離開或在一年之內離開。根據路透報導,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在最近的一個論壇上說,在中國的外國人疫情期間已經減少了一半,到今年夏天可能將再減少一半。「包括英國人在內的歐洲人,現在連8萬人的鳥巢體育館都填不滿了,」他說。

想走的不只是上海的外國人,也不只是個人。根據《紐約時報》報導,中國歐盟商會1月份的調查還顯示在華歐企大多數對前景持樂觀態度,仍然願意擴大在中國的投資;5月初公佈的最新調查卻顯示,92%的歐企表示他們的供應鏈受到了中國防疫措施的影響,超過四分之三的公司認為封城使中國的投資吸引力下降。像蘋果這樣曾經在中國市場所向披靡的公司也預計中國銷售額將大幅下降,一些歐美公司開始考慮將部分業務從中國轉移出去。

在華外國人這波「返鄉」潮的出現顯然與中國疫情期間的嚴苛封控政策有關,長時間不能出家門的憋悶和對吃喝用度斷檔的擔心,或許都讓他們感到「此處不可久留」。

曾撰寫「中國三部曲」的《紐約客》雜誌作者何偉(Peter Hessler)也已經離開了中國。他最近撰文講述了在四川大學執教的經歷,總結說「中國的敏感點太多了,任何外教都必然會越界」。他也不可避免地越了界,在他與一位學生就政府是否有必要限制言論自由發生爭論後,他的書麵點評被人匿名放到了網上,因此遭到攻擊。他在文章中引用了微博上針對此事的一條留言:「讓何偉在我們學校教書是實打實的叛國。」英國攝影師裡德4月份離開上海後,講述了自己在中國14年間,從「拿著相機在路上並不會引起任何人的驚訝」到到處被質疑、甚至被指為「美國間諜」的戲劇性變化。

2020年4月,疫情在中國得到很好的控制時,瀋陽的粥店掛出「熱烈祝賀美國疫情、祝小日本疫帆風順長長久久」的條幅,到北京的辦公樓不許外國人入內的規定,「中國已經控制住新冠病毒在國內的傳播,隨著這個病毒肆虐其他國家,中國的成功在國內激起一股融合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和仇外情緒的狂熱,其咄咄逼人的程度是許多人數十年來未曾見過的,」 。如果對這種民族情緒放任不管,「它可能會讓中國在國際上更孤立。」

現代中國在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員後,中國人得以走出去感知外部世界,而無數對中國充滿著好奇的外國人也來到了中國,正是透過何偉們的寫作、裡德們的攝影以及更多在華外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與感知,中國才得以向世界呈現出更加立體鮮活的形象。如果外國人和外企都選擇離開中國,真實的中國故事將由誰來講述呢?中國經濟又是否將只剩下「內循環」這一條路?



劉靜

電話本

發佈時間:2022-05-20
易搜網汽車買賣

老東方傢俱

版權所有 華人今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