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謙智 堅持零廢棄 邁向無毒未來


包括執行長黃謙智身上所有衣飾,圖中每件物品的材料原本都是「回收垃圾」,其主要材料是全球海洋公敵「塑膠」。

小智研發 創造循環經濟

黃謙智提出地球永續解方:「打破線性經濟,走向循環經濟。」


(綜合報導)去年Covid-19在台疫情升級,重症病房需求量遽增,彼時全球船運早已停擺,建築原料嚴重缺乏。台灣材料再生科技公司小智研發(以下簡稱小智)利用投入17年研發成熟的廢料再生專利技術,只花了短短十個月,就地取材,將因疫情產生的大量醫療廢棄物「無毒再生」,打造出40間世界首創的模組化防疫隔離病房「MAC Ward」,能因應不同功能需求,在短時間內進行拆裝移動與重組;其中有6間負壓病房專門針對ICU重症而設計,通過最嚴格的醫療檢測標準。
2010年獲得七個「世界之最」的世界首座全廢料再生模組化永續建築「環生方舟(EcoARK)」,讓執行長黃謙智帶著小智研發,朝「無毒未來•零廢棄」的終極目標,跨出明確有力的第一步;而「MAC Ward」則證實小智的技術已臻成熟。「我一直都想用工業製造常見的『MAC』概念(模組化、可適時調整、可功能轉換),來重新定義建築的空間與功能應用。」
黃謙智決心要讓「原料用量」和「碳排放量」與各產業相比都屬世界第一的建築業,轉為低耗材及低排碳且仍兼具設計美感。他表示,「小智有技術把垃圾再製為建築所需的新材料,過程無毒低碳。台灣垃圾分類回收效率世界前三,我們其實真的很有潛力能成為國際示範。」讓垃圾循環進入用料量最大的建築裝潢業,就等於全國一起做環保,讓垃圾「有用處」,達到廢物減量與經濟循環。

小智研發辦公室裡陳列的物品不僅全都是回收廢料循環再製,也代表著創業至今的歷程。

再不改變
誰替「未來」買單?

CNN為尋找地球環境解決方案所製作的節目《Call to Earth》,稱小智正在做的事情為「One man’s mission to make treasure out of trash(將垃圾變寶藏)」。這次訪談,黃謙智表示:「人類在生存需求外的『欲望』,創造了極端消費經濟效益,導致廢棄物和碳排放在極短時間內,就成了關乎地球生態存亡的全球問題。」卻是多數人不願面對的事實。最新調查顯示,「快時尚」僅數年所產生的二手衣飾,已經堆滿且污染了智利北部的阿塔卡瑪沙漠,而這處世界最乾燥沙漠,總面積高達105,000平方公里。
去(2021)年底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上,透過氣候行動追蹤(CAT)檢視各國自巴黎協定後仍令人憂心的減碳成果。大會現場首映由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團隊Off The Fence領軍,遠赴台灣和義大利拍攝的《Going Circular》紀錄片,跟拍小智長達三年,呈現其技術與國內外實際成果。全片探索回收材料循環再利用的經濟效益與可能性,呼籲全球「Take Action(採取行動)」,重新研擬出更好的減碳對策。
「把舊材料變成新材料,讓廢棄物重生為好產品,將消費者變成回收者。」黃謙智在片中向世界領袖們提出地球永續解方:「打破線性經濟,走向循環經濟。」

著眼全球 台灣研發

小智創業初期便以世界為展示台,技術中心則扎根台灣。「台灣的研發能力很強,特別是小智針對回收材料升級再造技術發明專利,讓舊變『新』,需要各領域的人才。」原本打算在美國實現夢想的黃謙智觀察到這點,回台創建隊伍。
「小智打破很多循環利用上的慣性思維,走沒人做過的新方向,希望從根本上解決廢棄物問題。」黃謙智回想17年來歷程,「遇到非常多困難,而且沒有前例可以參考。」然而解決每個困難的過程,帶來意料之外的突破與躍進,「材料『再生』後,如果新材料只有單一用途、單一功能,其實不是真的做到『循環再利用』。於是我跟團隊開始思考如何做到『一乘多』的最大化。」
「定出的目標夠明確,團隊就能正確聚焦,激發潛能並提高效率,現在他們幾乎都成了跨領域人才。」自己帶頭跨界的黃謙智提及台灣人的韌性和多智,難掩一絲驕傲,「這就是為什麼即使小智在世界各國創造各種成功的循環再利用案例,核心技術始終由台灣來做。」而來自各界的肯定,也傳達出「循環經濟可以由台灣先實現」的重要意義。

廢棄物再生美學

畢業於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的黃謙智,卻沒選擇走上建築師之路。「在讀康乃爾大學建築系期間,我就認為現今所學的『建築』,以及那時開始流行,到現在幾乎是必備條件的『綠』建築,很有問題。」黃謙智性格直率,遇事習慣從「找關鍵問題」開始。被問及為何從建築跨界到廢棄物再生循環時,「我的大學畢業論文主旨是『自然與人為結構物(建築為其中之一)之間的關係』。」
論文結論是三個字:零廢棄,「從這個結論開始發想,我認為最佳方案就是『材料循環再利用』。」短短十個字,在幾年後催生了如今的小智,以及顛覆世界認知的廢棄物循環方案。
自工業時代和科技時代以來,各種原生「材料」幾乎都已被徹底研究、取得專利,為求環保而回收再製的產業更已行之有年,主要將用過的材料打回粒子,再重組成可用的物品。例如醫療塑膠廢棄物,再製成三角錐、風扇葉片等。「但再製產品如果沒有足夠的需求,進不去消費市場的它們,仍然是垃圾,只是換了個樣子的垃圾而已。」黃謙智說。
想做到零廢棄且能進入循環經濟,黃謙智找到的第一個關鍵就是:「用回收材料做成的全新材料,必須比原生材料更好用、更耐用,未來還能再回收重製。」
於是,「開放式回收材料數據庫」誕生了。它建立在龐大的材料研究與實驗上,解決結構強化與特性組合的過程中,「順便」取得了12個製程發明專利,能從回收材料中「研發」出新材料,與數種製程相輔相成,擴大了再製材料的實用性與耐久性。
持續擴增的數據庫為小智打下最堅實的基底。黃謙智按著計算機,用最簡單的方式解釋:「以塑膠材料來說,依特性還可細分六種(A,已知的回收材料),乘上可以混搭的材料數量(B,結合其他材料的優勢),再乘上需要的製程數量(C,依照新材料的用途)……光算到這裡就超過五位數的新材料可供選擇了。」A×B×C之後的新材料,從衣物飾品、家具、裝修材到建築材一應俱全,而這裡的A還只是一類回收材料而已。
但解決了材料問題,要如何跟客戶解釋「用在哪裡」呢?

跨領域的超級魔術箱
——環生零耗機

「你有三分鐘嗎?」這句話成了黃謙智最常說的開場白。「解釋起來太費事了,眼見為憑,我直接做給對方看最快。」他帶領小智團隊研發出史上第一台,從垃圾直接到產品的機器「環生零耗機」(TRASHPRESSO),並打造了兩種尺寸:兩台卡車大小的原版,以及兩台營業用冷氣機大小的迷你版(miniTRASHPRESSO)。「我請他們將垃圾丟進去,咖啡還沒喝完,產品就出來了。」黃謙智任由這台機器自己去「說服」客戶。去年榮獲國際永續城市與人居獎(SCAHSA)「全球綠科技典範領域大獎」的迷你環生零耗機,不但零消耗,讓垃圾再生循環成產品,還可透過檢測儀器確認製程完全無毒,幾乎沒有碳排放,可謂名實相副。
「再製升級的技術不用說,真的讓合作各國吃驚的是,用『垃圾』完成的產品和建築,不僅低碳無毒,強度與功能更佳,而且還好看、性感(sexy)。」黃謙智除了精通結構工程,更是位眼光獨到的設計師。「人本來就會偏向選擇有質感、有美感的東西。而讓垃圾在transform(轉化)後令人眼睛一亮,就是小智的強項,有助提升競爭力。」
去年底,小智受富邦金控之邀,製作60週年員工紀念禮品「正能量充電板」:每一塊充電板的材料為九片一次性廢棄口罩,都從員工丟在公司門口回收箱取得。
無毒、低碳排、零耗材,將垃圾升級再造為消費產品——這看似輕鬆、宛如魔法般的成果,歷經了千錘百鍊。「對現在的小智來說,這已經是最基本的。」黃謙智率領的小智,將目光放得更遠:他們要解決的,是垃圾的「數量」問題。「建築是最好的選擇,從建材架構到內部裝修,能一次性『用掉』最多廢棄物。」環生方舟光是外牆部分的30萬塊寶特磚(Polli-BrickTM,具有特殊卡榫結構的小智發明專利),就用掉了152萬個寶特瓶。

材料生命的無限延伸

有了數據庫,利用專利,透過環生零耗機,加上克服各國不同法規高標準的安全要求,並完全「在地取材」,小智創新組合的永續材料以百變樣貌,遍佈國際大城市高達30萬平方公尺的空間與建物。
除了台灣台北環生方舟和MAC Ward輔大病房外,還包括SXSW台灣館展區空間、日本東京NikeLABs、美國紐約 Nike總部辦公室、義大利IQOS展示店、義大利米蘭垃圾之家(House of Trash)、中國天津磐龍谷特技人訓練中心等。「環保是一門人類該全心投入的生意,需要市場需求和價值認同。」黃謙智點出了環保產業數十年來無法茁壯及難以持久的現實。
「人類依賴大自然,已經取走夠多的原生材料製成產品,經過消費使用後就丟棄。」黃謙智認為「材料」的生命不該終止在變成「垃圾」,人類有責任延續它們的生命,以低碳工法再生為環境友善材料或產品,重新進入市場,達到永續利用及消費閉環。「台灣技術不但做得到而且做得好,還做到材料多元化。」歷經17年磨劍,受到國際認可的小智,準備好為地球永續方案全力以赴。



劉靜

電話本

發佈時間:2022-01-28
易搜網汽車買賣

老東方傢俱

版權所有 華人今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