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姐攜子 帶傷揉出大地芬芳


人稱「蘭姐」的張鍾樹蘭女士,在貓空山區販售手工的古早味草仔粿,已有約30年的時間。

貓空草仔粿Q彈飄香30年

蘭姐的兒子張文義,分擔母親辛勞,較耗力的工作,如割香蕉葉做粿的舖底材料,就由他包辦。

(台北報導)天光熹微,秋冬之際的清晨六點,沿指南路三段而上,蜿蜒的貓空山道,寂靜地像罩著一面絲綢,朦朦朧朧,此際山下的都市人們,想必多還在夢境之中。陪伴前行的,只有零星的農家和尚未收工的路燈,駛過無數個彎道,過了樟山寺的公車站牌,再往前500公尺,一處略為開闊的轉角,終於看見張家那棟歷經風霜雪雨的3層樓房,門口掛著黃底紅字的看板「蘭姐青草粿」。
進屋後向左瞥去,就可見到廚房的燈光,空氣間瀰漫著幾許晨間的寒意,年邁的阿嬤穿梭屋裡屋外,將一切「家私」備妥在廚房裡的大桌上,泡過的糯米、香蕉葉,還有一盆暗綠色、如茶葉放大十餘倍的乾燥植物,原來此物台語作「刺殼」,國語則叫鼠麴草,正是古早味小吃--草仔粿的色澤與香氣主要原料。
忙於著手做粿的阿嬤,就是招牌上的「蘭姐」,這山頭上的鄰居們都如此稱呼她,本名張鍾樹蘭,今年已經76歲。不一會兒,一名中年男子也踏入廚房,他是蘭姐最小的兒子張文義,多年來跟在母親身邊學師,廚房中的細瑣事務完全了然;他開始搬動牆角的石塊,這是拿來壓米袋的工具,磨好的米含水,必須架高以重物鎮壓排出水分才成成為粿粹,再進行做粿程序。
歲月令蘭姐已無法保有敏捷的速度,但也稱得上熟稔俐落,畢竟她才是這廚房裡的話事人,將鼠麴草、糖、粿糰送入機器攪拌約10分鐘,盛入鋼盆裡,便是她大展身手的時刻,粿糰揉成圓球後捏平,再將餡料快速包起,就成了一顆顆形狀圓潤的生草仔粿。

做為傳統點心,草仔粿可不能少了紅豆口味,豆沙甜而不膩,連粿皮入口越嚼越香。

農家女苦學好手藝 
貓空賣山產點心變招牌

蘭姊青草粿,是母子兩人手工揉製出的「接地氣」美味點心。

說起做這草仔粿的手藝,蘭姐並非在這山上習得,她的故鄉在雲林西螺,娘家是傳統農家,管教甚嚴,得學許多一技之長,她自述:「我媽媽說不學做粿,以後嫁人就知道苦,嫁人是捧人飯碗,什麼都要會。」老一輩人「以夫為尊」的觀念,在這段談話裡表露無遺,蘭姐背負老母親的期許,帶著好手藝嫁做人婦,「怎麼會嫁那麼遠,我自己也不知道。」倏忽已半個世紀。
木柵貓空這一帶向來是茶區,以鐵觀音著稱,蘭姐婚後跟著丈夫,靠種茶維生,也種水稻,拉拔4個孩子長大。1980年代後期,台灣經濟起飛,休閒娛樂漸被平民所重視,貓空因坐擁鳥瞰台北的絕佳位置,加上茶產品質優異,居民紛紛開起餐廳,做泡茶聊天、料理山產的生意。
身為老么的張文義回憶起當年:「大概是我中學時代吧,家裡開始經營土雞城,那個時候上山的客人很多。」張家賣山產、茶葉,後來為求多變,「蘭姐」的招牌草仔粿也因此問世,「因為光吃菜喝茶會膩啊,總是要有點心配茶,家裡那時就覺得草仔粿滿適合。」
張文義口中的土雞城,名為「續壺茶坊」,開業近20年,最終悄然歇業。然而草仔粿沒有因此銷聲匿跡,賣粿毋庸打理客席,需要的人力少,生意做起來簡單一些,「蘭姐青草粿」漸漸成為登山客們口耳相傳的在地美食。

接茶山地氣做粿30年 
母子身經磨難續撐

草仔粿廣泛流傳於中國華南各地,會因應當地環境,選擇不同的青草做食材,台灣較普遍使用鼠麴草,然而現今罕有家庭會自製草仔粿,有不少人誤以為坊間多使用艾草,蘭姐說明:「艾草做粿是客家人的做法,以前我也試過,但艾草味道實在太重了,不太習慣。」鼠麴草是台灣丘陵地區常見的野草,因此像是貓空一帶,或都會近郊淺山地區,較能見到草仔粿的專賣店。
蘭姐家中自有茶園,兒子們也以製茶為業,茶樹間蔓生鼠麴草,正好做粿,讓每顆都能飄出淡淡青草香,那是屬於土地的芬芳。秋冬之際鼠麴草個頭不高,沒有足夠的運用價值,一般採草季節集中在農曆年後到清明之前,「4月『刺殼』開花,葉子少梗老就不採,會把先前採的葉子取下來,通常是用煮沸曬乾,或是直接曬乾,我是大鍋煮過,再壓扁曬乾後,放冰箱保存。」而煮與不煮的差異,主要影響粿皮的色澤,用煮過的鼠麴草,顏色較深;曬乾保存則會呈現亮綠色。
關於這類野草的知識,蘭姐分享起來頭頭是道,盡是老一輩人的智慧結晶,但每顆粿蘊藏的除了技藝,更多的是苦心。「每天做粿的生活,也有30年了,現在手指都彎了。」蘭姐秀出雙手,已無法直豎的食指,「怎麼弄的也不知道,有時候會痛,看醫生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問題。」蘭姐不善於言辭修飾,只是認份的日復一日,拖著越來越難使力的身軀,想這樣堅持做下去。
跟在母親身邊多年,張文義也深感不捨,「太吃重的工作,盡可能就不讓媽媽做了,但你要她真的退休,老人家也做不到、放不下。」老一輩人也往往認為「下一代很難跟著吃苦」,可是張文義打從心底肯學肯做,幾年前母親腰傷開刀,自己就頂下重擔,有朝一日真要獨挑大樑,他也自認責無旁貸。
人終究不是鐵打的,其實母子二人的身體,都有些力不從心之處。原本在都市裡打拚的張文義,做過派報、鐵工、園藝、水泥工等行業,長年操勞累積,8年前不得已動了脊椎手術,如今久站有幾分吃力,「不要定著不動就沒事,走一走就不會痛。」看他挺直了身忙裡忙外,吃重的活一手挑,擺足接班人的架勢。

4款古早味堅持不變 
傳承只求「有心」人

事實上張文義本身拿手絕活不只做粿一招,當年休養身體、辭工返家,重拾了製茶工作,恰巧遇到農會推廣紅茶,索性放下過往熟悉的鐵觀音,開啟了獨家的紅茶事業,請教鄰里長輩,在當地已瀕臨失傳的紅茶技術,沒想到一「泡」而紅,2013年贏得木柵在地的紅茶評鑑比賽特等獎,自此成為紅茶比賽常勝軍,多年來兼顧製茶和做粿。
至於身為年輕世代,是否想在草仔粿裡加入創意,張文義持保留的態度,「大家要的就是古早味,改太多就沒意思了。」傳統歸傳統,其實「蘭姐」口味還挺多元,甜鹹兼備。花生、豆沙、菜脯米、鹹綠豆4個口味當中,蘭姐最為自豪的當屬花生口味:「花生最受歡迎,外面賣的很多磨的太碎,口感不夠,我們一點一點的用果汁機打,保留一些粗顆粒,嚼起來花生香很濃。」
菜脯米和鹹綠豆2種鹹口味,可說是最傳統的草仔粿款式,多年來唯一的調整,只是菜脯米不加蝦米、肉燥,讓吃素的客人也能享用。菜脯米鹹脆無生味,連著軟Q粿皮一起咀嚼,有雙重層次的口感撞擊;鹹綠豆的粉狀內餡,不散不躁,以八角、胡椒等調味,香氣格外出眾,巷仔內一定識得這絕佳滋味。
另外因應鹹餡,蘭姐也在粿皮上加入巧思,「甜皮鹹餡最合適,吃起來甜甜QQ,但糖的量要控制,10斤米大概3斤糖,多了就太甜膩,客人不喜歡。」採訪期間遇上客人,竟有遠從基隆七堵,專程騎車上山採買,這位蘇小姐和先生只是第二次造訪:「上次吃到這裡的菜脯米口味,太驚豔了,所以這次特別來多買一點。」
即使天氣涼爽或逢假日,每日限量100個的草仔粿,都能提前完銷,但也稱不上是門大發利市的生意,頂多就是貼足一人一天的工資,還得起早上工,若非過人毅力,恐怕早已收山。
蘭姐認為做粿這行,不輸外出「呷頭路」,對於么兒有心接手,自是樂觀其成,「『有心』最好啦!『有心』做的粿,每個細節都會注意,就會好吃。」原來這點心真無機密可言,征服味蕾的祕方,就在母子二人的胸中。



劉靜

電話本

發佈時間:2021-12-07
易搜網汽車買賣

老東方傢俱

版權所有 華人今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