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申遺成功:活態傳承中國海洋文明


這是清晨的泉州開元寺東西塔。
(綜合報導)7月25日下午,「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在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正式獲得通過。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清單再添一顆璀璨明珠,達到56處。
該項目完整體現了宋元時期泉州高度整合的產運銷一體化海外貿易體系以及支撐其運行的制度、社群、文化因素所構成的多元社會系統。會議決議認為,其包含的交通、生產和商貿等22個遺產點,共同促成泉州成為東亞和東南亞貿易網絡的海上樞紐。
泉州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是唐、五代、宋、元時期的海上貿易港口,宋元時期更是成為世界著名的貿易中心。考古學家莊為璣曾指出,唐代中期由於「安史之亂」陸上絲綢之路受阻,海上絲綢之路逐步成為中外交通的主要渠道,泉州作為海上交通的港口應運而生。
本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提交審議的「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備受關注。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是世界遺產委員會的專業咨詢機構,在審定來自各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名單中舉足輕重。
泉州天後宮,是現存年代最久、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祭祀海神媽祖的宮廟。寢殿門前,一對印度教石柱(明代維修時移用至此)上接木柱,正面刻有楹聯一副:「神功護海國,水德配乾坤」。鮮為人知的是,這對木柱20餘年前曾被修繕過,如今看去,與整座建築渾然一體。
「假如有一隻運載胡椒的船前往亞歷山大港,或者其他基督教國家,按比例而言,必定就會有一百多隻船的花椒運到這刺桐港。」1291年遊歷泉州的馬可·波羅留下了對這裡的印象。據《島夷志略》記載,當時與泉州有海上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多達99個。向海而生的地理特徵滋養了泉州人兼容並蓄的博大胸襟,使泉州成為多元文化交匯融合之地。
開元寺、府文廟等古建築,以其宏偉的規制和豐富的內涵展示了一個時代的燦爛文明;清淨寺、伊斯蘭教聖墓、草庵石刻等宗教勝跡,無聲訴說著文化的多元性;九日山祈風石刻、天後宮、德濟門遺址等海洋貿易史跡,又見證了對外經貿文化交流的繁榮。
正如著名考古學家、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黃景略所說:「這些不同內容和形式的文化及遺存,共同構成了泉州獨具特色的海洋文化,成為舉世矚目的文化瑰寶,這些不僅僅是泉州的,也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劉靜

電話本

發佈時間:2021-07-26
易搜網汽車買賣

老東方傢俱

版權所有 華人今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