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鏡檢查前3天 低渣飲食有助揪病灶


(本報綜合報導)國健署日前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連續12年蟬聯國人罹癌第一位,很多民眾寧願自費做大腸鏡檢查,也不想等發現罹癌了,才大嘆千金難買早知道,但不少患者自做聰明,收到檢查通知單要求執行「自主飲食控制」,竟以為猛吃蔬菜水果有助排便清理腸道,醫師才能看得清、看得明,殊不知此舉會產生更多糞便殘渣,只會讓醫師看得霧煞煞。

大腸鏡檢查前「自主飲食控制」的相關規定,各個醫療機構不盡相同,網路也有各種五花八門的經驗談,病人誤解「自主飲食控制」定義,在臨床上屢見不鮮,而未確實完成腸道清空準備作業,醫師在看不清楚的狀況下,也確實有可能被迫跳過某些病灶。

以臺中慈濟醫院而言,「自主飲食控制」注意事項說明很詳細,檢查前2到3天應食用「低渣食物」,只能吃白稀飯、白麵條、白吐司、白饅頭與蒸蛋等極為有限的食物。檢查前一天更是只能食用「無渣流質飲食」,如運動飲料一比一加白開水或是澄清菜湯等。

簡單的原則就是少高纖、少油炸的清淡飲食,也可以購買調配好的「低渣配方餐點」,並在規定的時間服用清腸劑,加速腸道清空,有助整個檢查順利進行。

大腸鏡檢查主要目的是要找出癌病變的前身息肉,因為腸子長息肉鮮少會有症狀,一旦有症狀往往已是中期或晚期的癌病變,所以檢查前,做好腸道準備很重要。

因為大腸鏡進入腸道,就像是在隧道裡開車,如果車道很髒、路障很多,出車禍機率相對就高,看不到東西的機會也高,視線看不清楚、不好開,最後受影響的還是被檢查的人。

台灣是美食王國,罹患大腸癌比率高,除了人口老化因素之外,還有可能是體質與基因的問題。

曾有一位50多歲男性,有規律運動習慣,身體非常健康,吃得很清淡,既沒有症狀也無家族史,因為驗糞便發現潛血反應,做大腸鏡檢查在乙狀結腸發現腫瘤,切片證實是惡性,再進一步藉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肝轉移。

第一次大腸鏡建議在45歲以後,當健康檢查一樣進行,早期發現與治療才不會拖得太晚。如果沒有發現息肉,3年後再安排檢查,同時應避免喝酒、吃精製加工品與含糖飲料及重口味食物。

劉靜

電話本

發佈時間:2020-07-06
易搜網汽車買賣

老東方傢俱

版權所有 華人今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