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唐代坐佛被淹半世紀重露面




(綜合報導)50年前,一尊建於唐代的大坐佛和周邊的千佛造像因四川仁壽縣黑龍灘水庫建設而被淹沒於碧波之下,以至於成了傳說。記者近日獲悉,隨著水庫水位下降,這一幾乎成謎的大佛胸部以上終於露出水面。
四川省原仁壽縣文化局長、原樂山大佛文物保護管理局局長徐成村日前接受採訪時說:「數十年來,這尊大坐佛幾乎從來沒有現出過。得知佛像重新露出水面,內心激動不已。對於這尊水下重現的大佛保護很難,馬上雨季一到,水位上漲,很快就看不見了。」
國內一位知名石窟研究專家表示,當地如果有條件,可以盡快利用水庫水位低,大佛露出水面的這一難得契機進行勘察,因為文獻資料的收集與保護也是文物保護的一種方式。
地處四川省眉州市仁壽縣的龍泉山脈深處一座海拔760米高的崖壁上,有一尊建成於唐代神龍三年(公元707年)的全國最大且是唯一的半身胸佛(仁壽高家鎮牛角寨大佛),它比樂山大佛早建成6年,是樂山大佛的藍本,被譽為「中華第一胸佛」。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仁壽縣,還有著一個淹沒於水庫之下的巨型大坐佛。記者從仁壽縣相關文物保護人士處獲悉,一尊建於唐代的15.8米的大坐佛和周邊的千佛造像半個世紀前隨黑龍灘水庫建設而淹沒於碧波之下,未見任何照片和記載,成了一個神秘的傳說。
而近日,隨著水庫水位的下降,這一半個世紀未現身的大佛胸部以上終於浮出水面。

黑龍灘水庫水位下降後,清理後的唐代大坐佛,胸部可見清晰的石刻紋 ,圖片為仁壽縣文管所提供

「我的老家是四川仁壽縣,古時候仁壽是比較偏避的地區,唐代大坐佛所在的位置就是古仁壽直到建國後上世紀50年代時期,通往成都等地的交通要衢--太乙壩。黑龍灘水庫建成後,這些石刻全部隱蔽於水下。」

四川省原仁壽縣文化局長、原樂山大佛文物保護管理局局長徐成村接受採訪時確認這一消息,據他介紹,這一露出水面的大坐佛龕為長方形平頂龕,高18米,寬9.5米,深6.5米,窟內為一尊彌勒佛坐像,高15.8米,頭飾螺髻,右手執佛珠於膝上,跏趺坐於素面台上,旁邊還有15窟近200尊造像。

在古代石刻大坐佛最多的四川,這尊出水大佛的高度目前排名第六,前面分別是樂山大佛(71米)、榮縣大佛(36米)、齊山坐佛(23米)、資陽大佛(22米)、以及安岳黃桷大佛(16米),這也是全川10座高15米的大佛中排第十位的大佛。查遍全國,目前現存高度超過15米的唐代石刻大坐佛僅十尊,除四川這幾尊外,僅有龍門奉先寺、彬縣大佛和寧夏須彌山大佛。由此可見,這尊坐落在黑龍灘深潭之中的大坐佛的價值不言而喻。

在《黑龍灘碧波中驚現千年石刻古佛》一文中,徐成村專門對這一古道有所介紹:「出城北,上成都,越望峨,過高店,艱辛翻過不見天日的陰氣溝。下山後,豁然開朗,到了一處開闊之地,這裡就是歷史時期,古陵州城北出境去川西壩上成都省之要衢--太乙壩。舉目四望,右側一落千丈,令人膽寒,左側一段不高的山丘形成屏障,峭壁上鐫有石刻無數。耀眼者,昔日被美譽為蜀中遺墨尤多的清代舉人史致康『登仁壽域』四顆大字各長一丈,再者北端離地15米高處,一尊彌勒佛像善跏趺坐,手執佛珠齊膝,佛高16米,寬12米,慈眉善目,注視行人。

劉靜

電話本

發佈時間:2020-05-28
易搜網汽車買賣

老東方傢俱

版權所有 華人今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