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牛破海 犛蚵田 魏清水


(綜合報導)拍過十幾萬張記錄家鄉彰化芳苑風景的文史工作者魏清水,為了搶救全球碩果僅存的海牛採蚵,2007年毅然決然返回故鄉推動海牛耕田文化之旅,不僅讓蚵農多了份收入,「海牛採蚵」也成功躍升為台灣無形文化資產,還吸引英國廣播公司(BBC)前來報導。現在魏清水開辦芳苑海牛學校,教年輕人養牛、訓練海牛、駕馭牛車,要許芳苑一個美好的願景。

彰化靠海的芳苑在大肚溪與濁水溪沖積下,擁有廣闊的潮間帶,是台灣兩大養蚵重鎮之一。由於蚵田位處海中泥岸,蚵農於1950至1960年代發展出以黃牛下海採蚵的漁法。對比耕田,這些牛像是在耕海,所以簡稱「海牛」。魏清水說,全盛時期,芳苑當地400戶人家至少有380戶養牛,總數量超過400頭,隨時可見黃牛拖著牛車下海,陪伴蚵農種蚵、採蚵,如此象徵人與土地感情濃密的畫面,一直印刻在魏清水腦海中。
只是好景不常,機械化「鐵牛」三輪車於1980年代出現,鐵牛比海牛好照顧,速度又快,芳苑養牛人家遂慢慢變少。到了1990年代,海裡大多是鐵牛,海牛只剩下百來頭,等到他2001年返鄉時,海牛只剩52頭。

海牛體驗活動獲好評 紅到BBC跨海來採訪

魏清水早年出外討生活,當過業務員,後來為了照顧年邁阿嬤才返鄉。他做過泥水工人與水電工,因為喜歡攝影,常可以看見他背著相機,穿梭故鄉大街小巷中。十幾年來,魏清水騎壞了2輛機車,用過了4部相機,拍了超過10萬張有關家鄉人文風景的照片。他記得有一次拍攝台17線拓寬工程時,一度被工程人員誤認為間諜,底片竟全被抽光。不過對他最大的衝擊是2007年,國光石化在彰化的開發案引起爭議,讓他下定決心投入環境保護工作,而發揚海牛文化觀光、促使更多人認識彰化,便成為他最大的願望。

一開始魏清水想出讓遊客坐在牛車上體驗海牛採蚵的活動,但鄉親們都不看好他這個點子,加上知名度不高,生意很差,1年只有兩三百名遊客。但他不肯放棄,持續透過部落格、網路與鄉土教育大肆宣傳,客源才慢慢穩定而成長。BBC也於2011年聞名前來採訪報導,一舉打開海牛的國際知名度。整個活動巔峰期是2013年,當年他們接待了8千多人,若加上芳苑地區另外其他的5家業者,那一年吸引超過3萬人次來觀光。

魏清水說,他接待的第一位外籍客人是荷蘭人,另外還有加拿大、墨西哥、巴基斯坦與智利等44個國家,總計至今已超過6萬多人體驗過。他回想,這些外籍遊客看到海牛,都露出驚奇表情,直說要回去介紹親友來芳苑玩,「這便是我最大的收穫!」努力多年後,直到2016年,「芳苑潮間帶牛車採蚵文化」終被登錄為台灣的無形文化資產,這是繼新北市「金山磺火捕魚」之後,第2個以漁業方式登錄的無形文化資產。

一路走來,魏清水並非沒有遇到挫折,他說最大的困難點是政府一開始不重視,等到民間發展出一定規模後,官方才願意提供資源,「我認為是收割在地人的成果」。不過海牛採蚵文化活動現在也遇到瓶頸。魏清水說,蚵農逐漸凋零,年輕人又不願投入養牛事業,讓他十分擔心如果再不好好保存,過幾年後,海牛耕田的景象就再也見不到了。所以去年初當他聽說75歲的養牛大戶洪永化要退休,且要賣牛時,當時沒有太多錢的魏清水趕緊向網友求救,所幸得到8位網友協助,每人各出2萬元,才買下「小賀」。至於「阿尼」,則是有遊客想認養海牛,大家集資,由5人各花1萬2000元認養。有了牛隻後,魏清水租下牛墟,於今年創辦芳苑海牛學校,除了開放民眾認養牛隻、推廣環境親子教育外,更重要的是教導年輕人養牛、訓練海牛與駕馭牛車的技術,這樣能在養蚵外多一筆觀光收入,讓年輕人更有返鄉誘因。

「牛原是陸地上的動物,若要讓牛隻適應海,要先從水淺的地方開始,慢慢再增加水的深度。」魏清水說,牛若不知道深度,就不會往前走,但最重要的是,要讓牛看得到主人,這樣牠才有安全感,如果主人走在後頭,牛也會因害怕而不敢走,涉水時前方要有另一輛牛車帶領,牛才會前進,「要讓生手與海牛可以合作無間,快則三四個月,慢則需要一年半載。」至於海牛的壽命,平均約15至20年。不過並非每頭牛都適合當海牛,魏清水每每帶著新學員到芳苑海埔地實習駕馭牛車時,常邊講解邊提醒學員:「牛不習慣噪音,像是三輪車轟隆隆的聲響,牛就會受到驚嚇,此時就要陪在牛旁邊走,盡可能避開車輛。」

創校傳承養牛馭車術 不收費學員以工換學

採訪的那一天,魏清水正好在指導學員林昱志和石皓鳴兩人駕駛牛車,由阿尼帶他們一路從海牛學校走到泥灘上。途中雖然遇上鐵牛三輪車,但訓練有素的阿尼卻一點都不怕轟隆隆的聲響,依然一步步向前進。
「下坡的時候要壓煞車,牛才不會受傷,車上的人也不會嚇到。」活動結束後,魏清水會請遊客們一起餵牛吃草,接下來可以摸一下牠的脖子,然後跟牠說辛苦了,讓牛隻學習到,只要牠有拉遊客,就會得到獎勵。
不要小看這些細微小動作,魏清水告訴我,牛隻彼此之間也會打小報告,「牠們會知道誰對牠好,誰對牠不好」。

還在讀國中一年級的石皓鳴,有天跟著媽媽到芳苑來,看到牛車在路上走,覺得很有趣,好奇地上前和魏清水聊天,覺得養牛很好玩,回學校還可以向同學炫耀,所以就認魏清水當乾爸爸,請他指導,未來若有機會想當個養牛的蚵農。而33歲的林昱志則像魏清水一樣,是從外地返鄉繼承養蚵事業。他說,看到父母年老,家中的蚵田也日益荒廢,2018年初跟父母談起返鄉工作念頭時,父母親一度很反對,他們擔心養蚵工作累、收入少,「討海沒出頭」,一直不願兒子回到芳苑來。但身為獨子的林昱志,透過姑姑向父母遊說了半年,不斷告訴兩老,只要他肯做,就絕不會餓死,而且他還可以做海牛觀光,等於又多了一筆額外收入,最後父母才點頭。

林昱志說,他來拜師,接觸海牛後才知道學問這麼多,而了解牛的習性、觀察牠的表情,發覺牛是很有趣的動物,像是要牽牛進牛軛,看起來簡單,他卻失敗了好多次,當看到牛乖乖地將4隻腳都踏進牛軛內,真的開心到無法言喻。雖然在大太陽底下工作很熱,但這是自己想做的事,就不會覺得累了。林昱志認為,海牛文化日漸沒落,既然魏清水開了海牛學校來教導大家,他會努力學習,讓此一文化得以傳承下去。

魏清水的芳苑海牛學校佔地4分多,參加學員不需要繳學費,而是「以工換技術」,幫忙清理牛糞、整理牛墟、照顧牛隻即可,他希望以合作社方式,讓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加入。不過他更鼓勵他們可以買牛來養,因為每養1頭牛就能讓海牛文化多延續10年。

也許有那麼一天,年輕人願意回鄉來認養牛隻,魏清水的牛隻會從現在的2隻,變成3隻、4隻、5隻、6隻,大家一起把餅做大,然後他要把每隻牛都變成明星牛,背後都有屬於牠們自己的故事,後代子子孫孫們,就能繼續欣賞駕牛車採蚵的美景。

魏清水 51歲
★學歷:開南商工汽修科
★家庭:已婚,育有2女
★職業:地方文史工作者

【海牛採蚵體驗內容】
★費用:
.3歲至幼稚園:每人200元
.國小與大人:每人350元
(平日5人可成團,滿10人可享1牛1車服務)
★時間:約2∼3小時,牛車(4∼5位)與三輪車(8∼10位)輪流運輸
★內容:地理環境介紹、搭三輪車、牛車往返潮間帶、生態解說、抓烤文蛤、魚、蝦、蟹(視魚穫而定),整理蚵田、幫海牛洗澎澎(4∼10月視天氣而定)
★餐點:現剝現烤蚵仔+當季海產
資料來源:魏清水提供

劉靜

電話本

發佈時間:2020-05-04
易搜網汽車買賣

老東方傢俱

版權所有 華人今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