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節家族聚會 最怕應對親戚問話尷尬


(綜合報導)逢年過節,家族聚餐的場合,佳餚、歡笑、舒適......還有「你如果再少幾公斤一定長得水噹噹」問候金句。
不論是地球哪一端,假期時的家族聚餐對有些人來說總是難以躲避的壓力源,畢竟有些親戚總會決定在這一天問盡你這一年的:職涯發展、學業成績、感情狀況、體態,然後再主動提供他們覺得你可以更好的建議,讓你感覺自己必須在一群鮮少見面的人面前證明自己真的做得很好了。
我們幾乎可以相信在坐上餐桌之前,沒有人打算製造任何的不愉快,但一切就在親戚說出「你這工作沒前途啦!」發生了,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出發前,不妨給自己一個「我為什麼在這裡」的理由。
雖然說這類聚餐多半是義務性居多,但在出發前不妨幫自己找個「為什麼要去聚餐」的理由,比如說你想要把握機會去看爺爺奶奶、想避免因為缺席被追問的麻煩,或是聚會地點隔壁有賣好吃的炸芋餅。
如此一來,當你發現正深陷被連番追問的處境時,不妨用上述理由再提醒自己一次:我犧牲假期在這裡是為了什麼。
另一方面,雖然我們總想趕快結束尷尬的談話,但是對正在給建議的某個親戚來說,他正在尋找自己預期中的回應,所以給出「真的耶,我再想想」、「這真的很有趣,等一下你再跟我多說一點」這些不熱不冷的回應,反而更容易結束話題。
當然,也可以在說出「雖然跟我的狀況不太一樣,但你可以跟我說你以前是怎麼做到的嗎?」後,適時地把話題焦點從自己轉移到對方身上。
掌握話題的主導權也不失為一種方法。在一開始就準備幾個共同話題,像是「最近你有看哪些電視劇」、「你這一年做過什麼有趣的事情」來「先發制人」,雖然你不一定想知道這些問題背後的答案,但這絕對會比探索你人生的「深度對談」來得好,甚至還能讓其他擔心被問的人鬆一口氣。
心理諮商師唐(Mike Dow)則提供了幾個轉念的方法。畢竟和價值觀、年齡、興趣相近的人共處一室,總會比和擁有不同想法、來自不同世代的人相處來得容易,唐指出,也許我們可以先把自己的警鈴擺一邊,試著聽聽他們的說法,也許真的會得到一些「突破盲點」的建議。
唐說:「他們有不一樣的人生經驗。你不需要完全贊同他們,但這不代表你不能傾聽並從中學習。」
不過唐坦言,如果上述狀況不適用的話,不如乾脆把一切當作訓練營來看,他說:「你可以看著這個人然後心想:如果我可以撐過這一刻,那還有什麼是我不能克服的?這樣你起碼還能幫自己做個耐心訓練。」
唐也強調不要太把親戚們各式各樣的評論往心理放,他說:「當我們跟親戚出現歧異時,我們總傾向去想:『噢,我一定是做錯了什麼』,但這樣的態度並不對,你應該偷偷地告訴自己:『你知道嗎?他們可能才是有問題的那個。』」
唐打趣地解釋道,如果你當下有一副「透析親戚童年創傷」的掃描眼鏡,那你就會看到那些失禮的評論或發言,多半是這個親戚正在傳遞他的陳年創傷。
「他們把自己的身影投射在了你的身上,......,」唐說:「如果你看到某個人正在做出這樣的事,你可以安穩地坐好,並讓事情就這樣進行下去,你會發現這個節慶假期充滿了感恩與同理。」
但終歸來說,這種節慶就是讓我們無可避免地暴露在親戚毫無保留地追問中,當連轉移話題或改變心態都無法改變你所承受的壓力時,最好的做法就是劃清界線、擬定撤離計畫。
對有些「過年過節就是要在一起」的家庭來說,直接說「不要出席」大概是天方夜譚,但我們還是可以用晚點抵達或提早離開來做為一種消極抵抗。
等你到現場時又怎麼辦呢?這時候可以自告奮勇當跑腿、幫其他人裝飾家裡、在「大人」忙著聊天的時候去幫忙帶小孩、主動帶狗去散步等等,創造出一個可以讓自己喘息的空間。
此外,尋找能夠支持你的家庭成員,讓他能適時的岔開話題或找理由把你支開,或是和可以互傳梗圖或垃圾話的好朋友保持聯繫,提醒你自己並不是一個人。
諮商師麥克丹尼爾(Rae McDaniel)則建議大家可以在聚會前聚會後進行一些解壓活動,舉凡大吃一頓、跟朋友出去玩、安排一場最喜歡的運動課都可以,他說:「不管是什麼活動,只要會讓你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活著,而且會讓你覺得自己是有價值、是受到整個社會支持的都可以。」
「不論聚會當下有多糟糕,你要謹記一旦這結束後,你就能夠重返你真正的家,重回你為自己打造出來的生活。」


劉靜

電話本

發佈時間:2020-01-21
易搜網汽車買賣

老東方傢俱

版權所有 華人今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