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兩千年前已有下水管道和地漏




(青島十一日電)考古是連接歷史與今天的紐帶,青島琅玡台遺址的考古發掘,便如小心翼翼地翻開一本珍貴泛黃的古籍一般。
每出土一件文物或者一處遺跡,都在將真正的琅玡記載與今日的琅玡台聯繫起來,那些塵封已久的歷史迷案,也有望由此揭曉……
12月5日,在琅玡台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館員、琅玡台遺址考古發掘隊領隊呂凱告訴記者,大台台頂發掘區近日剛剛發掘出精緻的石砌地漏,這在國內考古中是罕見的,也進一步印證:
在琅玡山頂極有可能曾經有一座高規格建築,專家推測與秦始皇建祭臺有關。
而在台西頭東南發掘區發現的大片建築遺跡,也被基本確定建於戰國時期,是齊國建築,還是與文獻中越國遷都琅玡有關?目前尚不能確定。

排水管沉睡地下兩千年

琅玡台大台台頂發掘區位於琅玡山頂。呂隊長帶領記者參觀了台頂的兩處發掘現場。
只見圍欄圍著的發掘工地門口立著一塊展板,上面清晰地標注了發掘區的地點和範圍,除了大台台頂發掘區外,還有一處是台西頭東南發掘區。兩處發掘區距離不遠,遺址年代卻被證實並不相同。
「大台台頂發掘區屬於主動性發掘。」
呂隊長說,本年度考古工作是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黃島區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隊,正式對琅玡台遺址展開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發掘是10月下旬正式開始的,計劃到2020年1月份之前完成本年度的發掘。」
在台頂發掘區的第一個發掘點,記者看到了壯觀的景象:上下兩階排列整齊的陶制管道,管道較粗,穿插規律排列,井然有序,它們在地底下已經安靜地沉睡了兩千年,令人歎為觀止。
呂隊長介紹:「我們目前清理出來的陶制管道長度約6米,有十幾節,每一節管道的體量比較大,長度為60厘米,直徑比較大的大概有45厘米,這麼大的管道從目前來看是比較少見的。」
管道的作用無外乎進水和排水,呂隊長分析說,「目前我們認為這些管道可能與排水有關,古人夯實台階,鋪設管道,目的應該是向下排水,具體的年代大致為秦漢時期。」
皇家建築或曾矗立山頂
沿著山頂向西走,與琅玡台景區著名的《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仙》群雕擦身而過,沿山上台階下行,不遠處就是台頂發掘區的第二處發掘點。
可以看到,發掘探溝井然有序,夯土切面一目瞭然。
台階下是一條陶瓦組成的排水溝,旁邊是石砌的斜面石塊,大約由六方大小石塊組成,最奇特的是位於中間的石塊,其中心開有小洞,這到底是做什麼用的呢?
呂隊長揭曉了答案:「這是這次考古比較重要的收穫,我們發現了秦漢時期的石砌地漏,這在以往的發掘中是不多見的,同一時期的全國其他地方遺址發現過磚砌的地漏,但用石塊壘砌的非常罕見。根據地漏的形狀和製作的精細程度,我們可以初步判斷它應該用於室內排水。」
既然用於室內排水,那這裡的「室」是指什麼建築呢?呂隊長說:「根據目前對夯土進行的解剖性清理,可以發現夯築質量非常高,夯層大約厚6厘米,夯面特別平整,我們推測是採用了一種平底夯具進行的夯打。
另外,還發現夯土有分板夯土的痕跡,也就是一段一段進行夯築的。
夯土有可能分為台基和地面兩個部分,整個高台都是夯起來的,高台周圍的地面也是用夯土一層一層夯打起來的。
在夯土地面的上面,還發現了大量瓦片構成的瓦片堆積,這些瓦片的年代經鑒定應為秦漢時期,還有一些瓦當以及鋪地磚,由此可以證明,這個夯土台基上面是有大型建築的,不排除是皇家建築的可能。」
呂隊長告訴記者,他們還發掘了秦漢時期的石砌道路,「根據地層關係判斷,距今至少兩千年歷史了,這也是這次考古工作中比較重要的一項發現」。

綜合這些發現,呂隊長認為,琅玡台可以說是山東地區為數不多的和秦、漢皇帝巡視活動有關的遺跡,「因為我們知道的秦漢統治中心主要在陝西一帶,琅玡台在文獻記載中是秦、漢皇帝巡視的地方,通過今年的發掘,我們認為台頂是有建築的,而且可能是和皇帝活動直接相關的建築,這在山東來說是為數不多的,比較重要的發現」。
有合理的排水設施,琅玡台上是座什麼樣的皇家建築?
目前業界說法不一,有人認為秦始皇三次登臨琅玡台,曾建過一座輝煌的行宮,還有人說秦始皇建的是祭臺。
對此,記者專訪了青島大學教授、文史專家郭泮溪先生,他認為祭臺的可能性比行宮大。

「秦始皇在琅玡台最長的一次時間為三個月,在短時間內建成行宮的可能性不大,更何況是在琅玡山頂,以當時的工藝來說難度很大」。《史記》記載:春秋時期,齊國祭祀「四時主」,在琅玡山上建祠。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也築琅玡台,同秦、晉、齊、楚等國君主在台上歃血盟誓。

劉靜

電話本

發佈時間:2019-12-11
易搜網汽車買賣

老東方傢俱

版權所有 華人今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