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呈豐 製鼓 入魂



(綜合報導)入冬後的西部海岸,強勁的東北季風吹到快讓人站不穩,這個季節走進彰化縣線西鄉,放眼望去大多是荒蕪的農田、零星的工廠廠房,遠處的大型風力發電機在61號西濱公路旁緩慢地轉啊轉的……。
「時常有人問線西在哪裡?我都跟他說就在鹿港北邊!」黃呈豐慢慢吐了一口菸,道盡海線子弟對家鄉的無奈。
59歲的黃呈豐是彰化線西鄉永安製鼓負責人,接下父親的製鼓事業近30年,面對媒體採訪他早駕輕就熟,熟練的踩在鼓上任由攝影拍攝他工作、試鼓的過程,他說:「我們這窮鄉僻壤、鳥不生蛋的鄉下地方,要不是我父親做鼓做出名堂,誰會知道這裡?」
黃呈豐的阿公是佃農,當年守著農田等三七五減租放領的機會,但線西農作環境不佳,帶著鹽分的海風吹進土壤,加上不時有海水倒灌,農作物生長不易,很難養活一家人。黃呈豐家族的姑婆原本在彰化經營佛具店,看上當時迎神、請神風氣盛行,請來鹿港製鼓師傅教導家族製作慶典用鼓的技術,黃呈豐的父親與叔叔也一起學,於是這一大家族超過70年的製鼓事業就此展開。
最早製鼓用的生牛皮,是阿公凌晨騎著「孔明車」(腳踏車)到台中南屯牛市場或北斗牛墟,從賣牛肉的商人手上買下剛宰殺完牛隻的牛皮,再慢慢載回線西的家。
「以前家裡房子不大,製鼓的工作就在三合院老厝裡的一個角落,整個家裡常常充滿生牛皮的腐臭味,真的會受不了。」黃呈豐從小很排斥製鼓工作,也不讓同學到家裡玩,他覺得家裡髒髒臭臭很自卑,雖然漸漸長大的過程中還是必須幫忙,但他心裡打定主意總有一天要逃離家裡,他說:「家裡這種環境,怕人家看不起,很早就去寶成鞋廠上班,年輕時想過,如果結婚,跟太太兩份薪水養得起家就好。」
製鼓的過程,買回來的生牛皮,要先去除上面的血水與肉屑,燙過後還要曬乾,遇到下雨,牛皮就得全塞到屋子裡,那種味道真的很難忍受;但黃呈豐的父親黃秀安對能夠學習到這個技藝十分感恩,常對孩子們說,雖然做這件事沒有大富大貴,但能讓一家溫飽,衣食無缺。
一開始黃家的鼓是在縱貫線上的彰化市寄賣,一般人只知道「縱貫線的鼓」,黃秀安後來想到在鼓面蓋上大紅印章的「線西製作」,慢慢打開知名度。黃呈豐說:「很長一段時間,西部海岸大間的媽祖廟,鹿港天后宮、大甲鎮瀾宮、朴子配天宮,以及澎湖天后宮的鐘樓鼓,都是我們家做的。」另外,廟會陣頭鼓、北管樂團,甚至國軍系統的國劇團,也向黃家買鼓。

少時叛逆不接家業
父親走後決心傳承

「從前軍方系統的國劇團並不容易打進去,但我們品質有做出來。」小時候不愛家裡做鼓這件事的黃呈豐,提到他穿著拖鞋就跟父親搭火車,慢慢搖著搖著上台北的記憶,還是美好的,因為接製作國劇用鼓的訂單,父親會帶他到當時的中華商場送貨與收款,他說:「到現在還是很喜歡吃鐵路便當,因為會讓我想起來那個時候。」
回憶起與父親的相處,黃呈豐的語氣很感性,現在他的鼓面上印的是父親與他名字並列的印章,他說:「爸爸16歲就開始做鼓,因為他,我才有今天的技術與能力,沒有他就沒有我。」
黃呈豐說,在他父母那一代是為了生活而做,他拿著一張母親在院子前曬牛皮的照片說:「她就是傳統女性,默默地做,我記得小時候她買一堆螃蟹回來煮,但都留給家人吃,自己一隻也沒吃……。」
「媽媽過世後,我和太太去跟客戶談生意,因為以前都是媽媽去的,所以客戶問起媽媽呢?我馬上眼淚就掉了下來……。」
黃呈豐說,母親是84歲走的,父親和大哥逝世後的這些年,他接下製鼓事業,母親還是一直在幫忙曬牛皮、整理牛皮……。
黃呈豐家共有6個孩子,他排行老三,大姊與弟弟妹妹較少幫忙製鼓的工作,而排行第二的大哥,孩童時期得了小兒麻痺,他說:「那時還沒有疫苗,得了小兒麻痺腳萎縮行動不便,小學畢業父親就讓他在家幫忙做鼓。」黃呈豐說,哥哥很會繃鼓,自己小時候也被叫去幫忙拔做好的模型的釘子,高中畢業後到外面工作時,回家也要幫忙,後來爸爸還要他幫忙削牛皮,他退伍後還是半強迫的被拉回家裡一起做,這時他還是很叛逆,心不甘情不願,常常就在村子裡與人家喝酒,能不回家就不回家,直到有一天,爸爸中風病倒了!
黃家一家之主黃秀安民國83年中風,臥床9年後過世,沒過幾年黃呈豐大哥得了大腸癌,原本就有小兒麻痺的身體,很快就無法支撐而過世,大嫂沒多久也跟著離世,接連的打擊讓黃呈豐決定要讓父親一手打造的事業傳承下去,他認真的削牛皮、繃鼓皮、試音,成為一個真正獨當一面的製鼓師。
黃家的製鼓生意,在台灣經濟起飛的7、80年代,曾有近10年榮景。當時全民瘋「大家樂」、「六合彩」,問明牌、酬神、謝神的廟宇活動相當盛行,黃家的鼓常常鼓身油漆還沒乾,就被客戶搶載而走;連日本的太鼓團體也在貿易商的介紹下,找上這個偏鄉的製鼓家族,黃家全家大小每天忙翻天。
但很快的,來自中國大量製造的廉價鼓開始在各地傾銷,價錢只有手工鼓的一半,黃家的生意一落千丈,靠吃老本度日,尤其手工鼓的製作必須看天吃飯,一下雨,鼓皮得全收進室內,牛皮潮濕發霉影響纖維組織不說,有時還有蚊蠅在上面產卵,那是難熬的一段時光。
黃呈豐說:「父親做鼓的那些年其實非常辛苦,早年客戶開票的期限都很久,要很久才拿得到錢,常常要去借錢來做本,家裡最多負債過1千多萬。」他說自己現在重品質,做得不好怕丟父親的臉,不會輕易賣。

製鼓原料牛皮難尋
「看來百年有點難」

製作手工鼓工序繁複,一面鼓要製作完成,至少需一個月時間,價格依種類不同,從法師誦經的小型法鼓基本5千元起跳,至鹿港天后宮鐘樓鼓4尺6大小的大鼓20幾萬元的都有。
黃呈豐說,過去是生牛皮買回來後,先用熱水燙過,然後浸泡,接著用人力一張一張削去皮毛與脂肪,重要的是要削到適當的厚度,然後曬乾、打洞穿繩,接著在木材模型上繃出鼓皮模型釘好,拔完釘子後再曬乾定型,然後在木桶上繃鼓、在鼓身內側裝上有「鼓膽」之稱的響條,增強鼓的回音。接著很重要的是試音,除了拿木槌敲出聲音,過程中還要踩上鼓面,以經驗試鼓面繃緊的程度,再把鼓釘好。最後還有裁邊、批土、磨平、上漆、裝飾等程序,才算完成。
因為太辛苦,很難找到外人幫忙,目前也只有他自己與太太兩人一起工作。這些年買鼓的客人和學校的校外教學,不時湧進黃家所在的線西鄉溝內村,觀賞黃呈豐的製鼓絕活。但黃呈豐的弟弟、兒子都沒接下製鼓的事業,他也無意傳承給下一代。
黃呈豐感慨地說,10多年前客戶因為廉價的鼓不耐用、不合用,也開始慢慢回流,各地廟宇、車鼓陣、內門宋江陣、九天民俗技藝團等等,都曾經是永安製鼓的客戶,市場上對手工鼓的需求仍在。他原本希望能讓家族手工製鼓延續到百年,「我跟父親、哥哥這兩代做了70年,看起來百年是有點困難了。」因為製鼓的原料是最大的問題。
黃呈豐很煩惱沒有適合的牛皮可以製作好的手工鼓。他說:「現在的牛隻都沒在勞動,牛皮缺乏韌性,也因為沒有人要吃咬不動的老牛肉,在成本考量下,牛都養不久。但是像北管用鼓的聲音要高亢,京鼓和通鼓這些北管與國劇等戲曲類的用鼓對聲音的要求很高,都要老牛的皮才適合做,沒有韌性的牛皮往往一繃就壞了。」黃呈豐說,這是先天不足後天也難調,最近5年已經沒有台灣本土的牛皮可用,而進口的牛皮是用化學藥劑處理,容易硬化,跟手工撐開的韌性不同,往往7、8張皮也做不出一面鼓。
「我很掙扎,這樣的原料做下去怕砸了爸爸的招牌,但要就這樣退場也很不甘願!」黃呈豐說,他還不打算認輸,實實在在的鄉下人個性就是要把品質做得好,才願意賣給客戶,而且在好原料這麼缺乏的情況下,他也只賣給需要的人。
黃呈豐會到各地廟會走走看看,去了解、聽聽陣頭的鼓打出來的聲音,也是對自己製鼓經驗的累積,他說:「有時候聽到開路鼓的聲音很棒,就去看看是誰做的,發現是自己做的,噢,那個感覺真是爽!」
他說,也算給天上的父親一個交代,那也是讓他繼續做下去的成就感,他會做到做不動為止。


黃呈豐是彰化永安製鼓負責人,從阿公時代就開始製鼓,至今已有70年。

劉靜

電話本

發佈時間:2019-12-06
易搜網汽車買賣

老東方傢俱

版權所有 華人今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