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後,捐獻遺體的夫妻「特殊重逢」




(昆明十五日電)「我做了一輩子的醫生,死了以後也要拿這身『臭皮囊』為醫學做一些貢獻,學生在我身上練熟後,病人就可以少受些痛苦。我患過腦腔梗、高血壓、血管硬化,可以做病理解剖;解剖切完用完之後,再做成一副骨架,供教學使用。」
2005年3月,雲南神經外科奠基人、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教授李秉權在昆明逝世。按照其生前遺囑,他的遺體被捐獻給昆明醫科大學。其中骨架被製作成醫學標本,陳列在學校生命科學館內,供教學使用。
10年後的2015年冬,李秉權的妻子、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婦產科教授胡素秋追隨丈夫而去,也將遺體捐獻給昆明醫科大學。她在遺囑中稱:「眼角膜、進口晶體、皮、肝、腎等供給需要的病人,最後再送解剖。」
9月25日,兩位老人的骨骼標本「會面」,被一起安置在昆明醫科大學生命科學館入口處的屏風前。時隔多年,他們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重逢」在母校。

「生為醫學教授,逝做無語良師。」學校如是註解這對杏林伉儷的人生。
夫婦的後人看到他們再次並肩站在一起,落下眼淚,「我感到他們『重生』了,一起回到另外一個講台。」

醫學伉儷相守50餘載

李秉權和胡素秋,是雲南著名的醫學教授。

他們一個是雲南神經外科奠基人,在雲南率先施行開顱手術、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和顱內外血管吻合術等;首次施行「人體大腦半球切除術」;與昆醫附一院五官科合作施行全國首例「經顱中窩硬腦膜外進路面神經移植術」;開創「顱骨大骨瓣切除並腦室外引流聯合減壓法」搶救顱腦火器傷員,被授予解放軍一等功;在國內首次為一雙頭畸形人成功切除寄生性小頭等。
一個是雲南婦產科專家,開創了多項省內新手術,編寫中國第一部《婦女更年期衛生》及多種培訓教材講義和講稿,培養眾多年輕醫師。

同時,他們也是雲南的傳奇伉儷。
一個是來自騰沖的寒門孤兒,幼年時父母先後因病去世,靠兄嫂三架織布機織布賣布讀到高中畢業,後又步行兩個月到昆明投靠同鄉、辛亥革命元老李根源,考取雲大醫學院(昆明醫科大學前身)。
一個是護國戰爭名將、曾任雲南省代主席胡瑛的千金。
1949年12月底,兩人締結婚姻。彼時,著名抗日愛國將領、曾經的雲南王盧漢還來參加喜宴,送上「繡花喜帳」。
新中國成立後,夫婦兩人作為醫學人才於1950年被聘到雲大醫學院附屬醫院工作,成為新中國的首批醫師。1956 年昆明醫學院建立,夫婦倆成為昆醫首批教師和醫生。從那時起,他們再沒離開過醫學領域,直到去世前幾年,還堅持在專家門診坐診。

劉靜

電話本

發佈時間:2019-10-15
易搜網汽車買賣

老東方傢俱

版權所有 華人今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