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重視中國製造業 避免步美後塵



(綜合報導)9月20日,2019世界製造業大會在中國安徽省合肥市開幕,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向大會發賀信表示,「中國高度重視製造業發展,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一環。中方願同各方一道,推動製造業新技術蓬勃發展,為促進全球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實現共享共贏作出積極貢獻。」
9月17日,習近平在河南鄭州考察調研時也強調,「中國必須搞實體經濟,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基礎,自力更生是我們奮鬥的基點。我們現在製造業規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但要繼續攀登,靠創新驅動來實現轉型升級,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在產業鏈上不斷由中低端邁向中高端。一定要把我國製造業搞上去,把實體經濟搞上去,扎扎實實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
習近平高度重視中國製造業發展,這對中國經濟未來走向影響巨大,是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現階段的中國處在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走對路,中國未來一百年的發展可望順暢;走錯路,中國未來的發展之路很可能變得曲折,選擇怎樣的發展道路將對中國國運產生深遠影響,必須小心應對。
作為後發國家,中國的優勢是可以參考他國的發展經驗,避免重蹈錯誤的覆轍。怎樣的產業之路是適合中國的?縱觀世界發達強國的現狀,給中國的經驗教訓或許是,避免重蹈美國的覆轍,而應該學習德國的產業模式。
德國與美國的不同是,它保留了強大的製造業,這對德國產業發展、就業和堅實的國際地位帶來積極正面影響。2018年德國的製造業產值仍佔其GDP的21%,而美國的製造業產值只佔其GDP的11%;相反,美國服務業的產值占GDP的比重超過80%,德國的這一比率只有61%,兩國的產業模式十分不同。
失去製造業給美國帶來不少負面影響,如就業不足,社會貧富差距加大,中產階層萎縮,美國的不和諧、不穩定因素增多。雖然特朗普總統上台後,力圖重振美國製造業,但收效甚微,9月初的數據顯示,美國製造業出現三年來首次萎縮--受中美貿易戰影響。即使沒有中美貿易戰,特朗普要讓已經完成去工業化的美國,重新工業化,恐怕也事倍功半,很難達到預期效果。畢竟製造業是產業鏈經濟,要形成配套產業發展十分不易,特別是在人力成本高昂的美國,更缺乏競爭力。
中國作為人口大國,需要製造業提供龐大的就業崗位和實打實的製造硬實力,不能走美國的去工業化之路,否則後患無窮。2018年,中國的服務業產值占GDP的比重超過52%,工業產值占GDP的比重下降到40%(其中製造業產值占GDP的比重為29%);而2019年上半年,中國服務業產值占GDP的比重超過54%,工業產值占GDP的比重進一步下降,中國服務業的發展速度超過製造業,未來製造業占GDP的比重還將萎縮。
發展服務業是中國邁向發達經濟體的必然過程,世界發達經濟體的服務業占GDP的比重都比較高,一般在70%以上,中國也不可避免,要走向發展服務業之路。但在發展服務業的同時,一定也要發展製造業,不能像美國一樣走向去工業化。工業是其他產業發展的基礎,是最紮實的產業,中國只有擁有強大的製造業,才能推動中國經濟長遠的發展,不受制於人,在世界經濟中立於不敗之地。


劉靜

電話本

發佈時間:2019-09-21
易搜網汽車買賣

老東方傢俱

版權所有 華人今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