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疫苗浪潮 威脅全球健康


越來越多人不信任疫苗而拒絕施打 將成防疫漏洞

(綜合報導)在過去的1世紀中,疫苗拯救了數以千萬計的人類,但近年來在很多國家,衛生專家觀察到「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趨勢,越來越多民眾因為不信任疫苗而拒絕施打。世界衛生組織(WHO)對這種現象感到十分憂心,甚至將這種趨勢列為2019年全球衛生10大威脅因素之一。

反疫苗(anti-vax)運動的歷史需從疫苗本身說起。在疫苗問世前,這些疾病每年都會奪走數百萬條人命。在10世紀時,中國人率先發現,健康的人接觸到某種疾病結痂後的皮膚組織,就會對該疾病產生免疫力。


對抗天花 疫苗源自牛痘

800年後,英國醫生詹納(Edward Jenner)注意到,擠牛奶工人可能感染母牛身上長見的牛痘,但很少進一步染上與牛痘病毒類似、卻更加致命的天花。他在1名8歲男童身上展開實驗,先將牛痘傷口的膿注入男孩體內,待他出現症狀並康復後,又將天花病毒注入,結果男孩沒有發病,牛痘讓他對天花免疫。1798年,上述實驗結果公諸於世,世界上的第一劑「疫苗」也於焉誕生。正因疫苗源自牛痘,所以英文的「vaccine」詞源也是拉丁文的「母牛(vacca)」。

注射疫苗 違反神的旨意

在疫苗問世之初,就有人以宗教理由反對疫苗。當時有信徒認為,若上帝要人類死於病痛,注射疫苗讓他活下來,就是違反神的旨意。之後在維多利亞時代(1837年至1901年),英國立法強制規定民眾接種疫苗,被認為是侵犯個人自由之舉;《濟貧法》(Poor Law)的制定和疾病大規模監管措施同步進行,也被視為壓迫窮人的手段;許多人相信動物血清不潔、不神聖;加上當時疫苗保護力不夠全面,有些藥劑效力不強,有的受到汙染,有些還會引發一連串副作用,讓民眾難以放心接種。

基於上述原因,19世紀時,許多反疫苗組織在英國各地出現;1870年代,英國反疫苗活動人士泰布(William Tebb)到訪後,美國也出現首個反疫苗組織。

近代反疫苗核心人物則是偉克菲德(Andrew Wakefield)。這名倫敦的醫生於1998年在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發表論文,指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MMR三合一疫苗與自閉症有關。這篇論文很快就廣為流傳,儘管其研究結果在12年後被證實錯誤,期刊撤下論文並道歉,他的醫師執照也遭吊銷,但自論文發表後,接種疫苗的兒童人數就不斷下降。單在2004年,英國接種三合一疫苗的兒童減少了10萬,後來也連帶造成麻疹病例飆升。

公衛議題 日益泛政治化

如今疫苗爭議也逐漸從原本單純的公衛議題日益「泛政治化」。義大利內政部長薩爾維尼選擇與反疫苗組織站在同一陣線;奧地利副總理施特拉赫和法國國民聯盟(RN)的瑪琳•勒班也主張「孩子打不打疫苗,應由父母決定」。美國總統川普2012年也在推特稱:「兒童大規模接種疫苗是導致自閉症大增的元凶」,直到今年全國麻疹疫情失控,川普才改口:「他們(民眾)得打疫苗」。

據世衛組織資料,過去數年來,全球兒童接種建議疫苗的比例約在85%,疫苗每年可預防200至300萬人死亡。雖然疫苗面臨最大挑戰之處都是戰亂頻仍且公衛體系極不健全的國家,如阿富汗、安哥拉、剛果民主共和國等,不過世衛現在也將已開發國家對疫苗的錯誤認知當作重大問題,許多專家擔心,人們已經忘記了某些疾病造成的嚴重傷害。

劉靜

電話本

發佈時間:2019-09-17
易搜網汽車買賣

老東方傢俱

版權所有 華人今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