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類固醇會得皮膚病? 食藥署:只是副作用


(本報綜合報導)過敏、自體免疫疾病的病患都需要使用類固醇治療,不過網路流傳「使用類固醇會導致皮膚病」,但食品藥物管理署出面闢謠指出,長期使用類固醇導致的副作用可能包括色素沉澱、瘀青等,才被誤以為是皮膚病。

類固醇名為「副腎上腺皮質激素」,是人體內即可自行合成的腎上腺荷爾蒙的一種,具有抗發炎、免疫系統調節及止痛的作用,對於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腎絲球腎炎、發炎性關節炎,以及氣喘、過敏性疾病等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食藥署在官方網站闢謠專區指出,類固醇在體內可以促進或分解肌肉、脂肪、皮膚,但使用類固醇需依據病情適度控制類固醇用量,因為長期大量使用外用類固醇,確實可能會出現皮膚變薄、肌肉萎縮、瘀青,也容易有青春痘、色素沉澱等其他皮膚相關副作用,導致患者誤解為皮膚疾病。

食藥署指出,口服類固醇也會造成體重增加如月亮臉、腹部堆積脂肪、頸背部突起(俗稱水牛背)、血糖增高、消化道潰瘍及免疫力下降等副作用。

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指出,類固醇有分強度,有些病患為了快點改善病情,自行使用強度最強的類固醇,反而造成嚴重副作用。

黃毓惠提醒,只要在醫師醫囑下使用類固醇都是安全的,且若皮膚病灶已經轉好、被控制就得要停用,不該一直使用下去,若是能依照醫囑使用,類固醇的危險性會大幅下降。

劉靜

電話本

發佈時間:2019-07-15
易搜網汽車買賣

老東方傢俱

版權所有 華人今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