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內容與通知 增加使用者上臉書時間

(綜合報導)幾年前,Facebook試著增加文章底下顯示的留言數,多數的Facebook使用者未必知道自己想要這個功能,但是Facebook發現,看到更多留言的人,會更常留言。總體來說,創造更多內容與通知,也提高使用者上Facebook的時間。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大家想看些什麼?」答案有三個面向,第一個面向是最容易觀察的:點擊、按讚、分享,你只要觀察他人行為就可以得知這些資訊了。第二個面向比較接近「替代性目標達成」,也就是接受調查者在調查中說他們想要的東西,像是動態消息頁上的重要新聞、菜單上的沙拉,這些偏好未必會反映在行為上,也觀察不到。第三個面向是最複雜,也或許最有價值的,也就是對方自己都不知道他要什麼,但如果你提供了,就會讓他們的生活更美好,因為你提供的東西像iPhone那樣帶來驚喜,或是引發預料之外的網路效應。
Facebook並不是以新聞為主的網站,但是年輕人花大把時間上Facebook,讓它成為數位內容發行者的主要新聞流量來源。美國全體人口中的44%──35歲以下88%的人──都是在Facebook上看新聞,Facebook因而成為最大的新聞集散地,規模超越Twitter、Instagram、Snapchat、Reddit、LinkedIn和YouTube的總和。
然而,Facebook可能會發現自己被多方檢視,算是伴隨成長、自然而生的副作用。2016年,Facebook前員工公開指控前東家打壓立場保守的媒體,這項指控投下震撼彈,Facebook也受到輿論反彈。如果Facebook僅是其中一個媒體頻道,那倒也無所謂,但是Facebook不是單一新聞台,而是我們過去未曾見識過的產物:行動未來版的超強大有線系統商。Facebook是一家媒體,但更重要的是,它是社會公用事業、是資訊基礎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數以百計的發行者與媒體都得透過Facebook觸及觀眾。
Facebook快速崛起、成為媒體巨擘的態勢引發質疑,特別是有部分記者認為Facebook既然要擔綱新聞的發佈中心,就有義務讓動態消息運作方式更透明。Facebook多次強調自己是中立平台,會促進所有溝通的進行,但這種解釋不夠充分,因為一個「由人類設計的演算法所主導的中立平台」,這個想法本身就有誤,甚至自相矛盾。Facebook演算法並非純粹反映用戶偏好,這一套演算法假說由人類設計,設計者面對的老闆是人類,只要是人類就有人類的動機、會犯錯、要面對投資人,人性會在演算法中留下足跡,Facebook的演算法也不例外。
事實是,沒有人指望Facebook完全中立,Facebook本身更沒有這種想法,它不想成為「騙閱文」或情緒虐待的溫床,也已經採取各種措施打擊特定下標風格並對抗以激怒他人為樂、四處留言的網路酸民。然而,動態消息頁面還是充斥各種陰謀論與毫不遮掩的謊言,擺明就是要以欺騙、激怒別人的方式凝聚觀眾。隨著Facebook持續成長,它可能要思量一下,相較於傳統報紙、新聞機構或公用事業,自己背負了哪些新的義務。僅僅是打造一條開放各種線上溝通模式流通的道路,卻棄置糟糕透頂的駕駛不顧,絕對不夠。


劉靜

電話本

發佈時間:2018-02-20
易搜網汽車買賣

老東方傢俱

版權所有 華人今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