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達1.7萬億,蘇州為何有一線城市實力,卻無一線城市影響力?


  目前,一些城市正在召開的「兩會」開始發佈自己的2017「年報」,其中的GDP數據成為了城市之間PK的最重要指標。

  隨著無錫和長沙分別宣佈各自城市的GDP為10500億元和10200億元,自此中國的萬億城市俱樂部成員增至14個。

  而在2011年就進入萬億俱樂部的蘇州近日也發佈《2017年蘇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報顯示,初步核算,2017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萬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7%。

  從居民生活水平來看,蘇州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350元,比上年增長8.1%。

  雖然沒有完成衝擊2萬億的目標,但隨著上周天津濱海新區「擠水分」將2016年GDP從10002.31億調整為6654億、縮水近3成之後,蘇州2017年GDP總量超越天津或是大概率事件。

  而在2016年,蘇州的GDP就高達15400億元,位列江蘇城市第一,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七。

  從人均GDP來看,2016年,蘇州的人均GDP為14.5萬元,僅次於深圳,位列全國第二。

  應當說,不管是從城市GDP、人均GDP還是居民收入來看,蘇州的經濟發展水平都排在全國前列,在很多方面已經具備一線城市的實力。

  但現實是,很多人對蘇州經濟強市的地位感知並不強烈,蘇州還缺少與准一線城市相匹配的強大影響力。

  問題出在哪裡?

  訴諸資料與經濟學分析, 我認為蘇州經濟存在感不強,有以下理由:

  蘇州的內部經濟整合性較差

  蘇州並不是一座傳統意義上的城市,它更像由一個主城區和幾個下轄城市組成的一個比較鬆散的城市群。其四個下轄市張家港、常熟、昆山、太倉都具有相當的經濟實力,但它們與蘇州主城區的經濟整合程度卻不高。

  相比於主城區,這些下轄城市與上海、南京等周邊城市間的經濟聯繫甚至更為緊密。即使是主城區之一的吳江區,也是2012年剛剛並入蘇州的,與主城區的其他部分還是相對獨立的。

  這種較低的經濟整合程度,讓蘇州在中國的經濟版圖上難以拿出一張統一的經濟名片。而如果不考慮下轄市,只考慮主城區,那麼蘇州的GDP就只有八千億左右。

  如果再刨去吳江區,那麼剩餘區域的GDP就只有六千多億,這樣的經濟體量在富庶的長三角地區是很難形成影響力的。

  相比之下,與蘇州並稱「天堂」的杭州,在經濟整合程度上就要好得多。

  雖然在歷史上,現在的杭州版圖也是由杭州主城區和幾個下轄市一起組成的。但經過多年的發展,杭州已成功地將這些下轄市並入主城區,並成功地實現了經濟上的一體化。

  正是這種一體化,讓「新杭州」能夠在全國以統一形象示人。加上幾個大互聯網公司的影響力加持,雖然杭州在GDP上不如蘇州,但是給外人的感覺卻有著更重的經濟份量。

  經濟過於依賴第二產業難擺脫「大上海」陰影

  蘇州距離上海只有84公里,高鐵車程只有半個小時。與一線城市上海在地理上的接近,讓蘇州享受到了很多的「外溢作用」。

  但與此同時,卻也讓蘇州很難擺脫「大上海」的陰影。

  事實上,很多企業都選擇將總部設在上海,而把廠房設在蘇州。這樣,這些企業雖然在蘇州產生了大量的產值,但它們至多只能算是企業「身體」運作的後果,而企業的「大腦」依然在上海。

  體現在產業結構上也是如此。杭州和南京的第三產業比重都超過50%,蘇州為47.2%,過於依賴第二產業。其知名的新加坡工業園區承載的也是第二產業。

  尤其是現在是經濟轉型期,長三角大量的製造業將會向中西部轉移,那裡有更低廉的物價以及人力成本,蘇州正在喪失其優勢。

  這從蘇州與杭州、南京的經濟增長潛力也可找到端倪。2016年,蘇州GDP總量雖排全國第七,但7.5%的增長率落後於杭州的10%,也落後於8%的南京,全國範圍內只能算中等。

  蘇州缺乏機場等基礎設施,對外交通聯繫較差

  城市的影響力,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它與外界的經濟聯繫狀況。體現聯繫的一個重要標誌是交通狀況。

  目前,全國很多城市,甚至經濟較為落後的地區為了發展交通,都修了機場。而作為經濟強市的蘇州則到現在還沒有自己的機場。

  儘管由於周邊的上海、無錫等地都有了機場,因此機場的缺失並不會對蘇州的對外交通構成太多的實際障礙。但是,缺席航班目的地列表卻著實讓蘇州坐失了對外宣傳的機會。

  在品牌營銷的時代,宣傳需要的是無孔不入,蘇州在全國交通版圖上的劣勢,也讓其喪失了很多宣傳機會。

  這種安排之下,即使蘇州能有更高的GDP,其在經濟上的話語權也很難提升。

  不過,話說回來,城市存在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要讓生活更美好,只要一座城市能讓人感到幸福、感到滿足,這就夠了。

   陳華

劉靜

電話本

發佈時間:2018-01-17
易搜網汽車買賣

老東方傢俱

版權所有 華人今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