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腦題」展現大學創新包容魅力


  高考結束,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測試開始了,其中有一些「燒腦題」是這樣的--山東大學考題:黑板和廁所有什麼關係?為什麼井蓋都是圓的?南京大學考題:「梁祝化蝶」為何不化比翼鳥?為什麼屈原的畫像是瘦高的?華南理工大學考題:用物理知識解釋「獅吼功」……

  相比至少從省一級範圍統一命題、依照標準答案統一批改的高考題,自主招生的題目無疑賦予了學校更大的自主性。學校也大可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氣質相投、思維對路的學生。

  其實「燒腦神題」並非新鮮事物。陳寅恪先生就曾在文科考試中,出過一個對對子的「燒腦題」,題目是「孫行者」,要求學生對出下聯。陳寅恪自己說這題主要考查詞性、平仄聲調、語匯和思想內涵,而他理想的答案有「祖沖之」「王引之」「胡適之」。細細品味這些「燒腦題」,它們的可貴之處在於有一股書卷味兒,展現了知識的包容性與多義性。同時,讓「啟發思索」代替了「給予知識」,讓「發現價值」取代了「賦予意義」。高校老師和學生跨過了「標準答案」這一中間屏障,直接達致了思維的對話。

  如今頗為流行大一和大四的對比照:從整齊劃一、「灰頭土臉」的高中模樣,變為各具特色、自我欣賞的大學樣貌。往小了說,是學生們愛「捯飭」了;從另一層面看,何嘗不是對知識的涵養、人格的養成、對自我價值的認同?大學,也是一個啟迪人認識自我的過程,起點就從思考問題的思維轉換開始:梁祝化蝶,「我」怎麼看,而不是答案怎麼說。

  當然,這些「燒腦題」是否足夠科學,是否還有改進空間,也是可以討論的。但眾多高校不約而同地亮出了「燒腦題」,至少可從某種程度上體現大學精神的共識:真正的知識,是需要打開「腦洞」,展開想像的。德國詩人布萊希特說:「思考是人類最大的樂趣之一。」希望「燒腦題」所展現的精神舒展的態度,也能廣泛輻射,願全社會都能品嚐思考的快樂。(王子墨)

劉靜

電話本

發佈時間:2017-06-28
易搜網汽車買賣

老東方傢俱

版權所有 華人今日網